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主动放贷惹企业不安 贷款激增或现“退钱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2日 19:20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蔡燕兰 上海报道

   去年想方设法贷不到款,今年则是银行主动请客吃饭贷款给你,这不是凭空杜撰的故事,而是广东中山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真实经历。

   3月13日,该公司总经理向参加上海首届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研讨会的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燎透露了此事,并很困惑地表示,这样的贷款不知道该要还是不要,要呢,又怕下半年银行再收缩信贷,到时自己又要限入被动局面。

   这或许不是个案。单从2009年前两月新增2.69万信贷上就可以看出,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裕,有专家就曾表示,贷款数量剧增或与银行主动放贷有关。

  银行180°大转弯

   据张燎介绍,中山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透露,今年年初,某银行行长主动找他吃饭,问他要不要贷款。而去年其想方设法找银行贷款时却怎么都贷不到。

   3月18日,本报记者联系到张燎口中的这家公司。作为广东中山市政府全资企业,该公司于2007年正式成立,并负责该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该公司一高层人士李琦(化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谈及公司成立之初遭遇的贷款困局,对方坦然表示:“其实银行前后截然不同的反应并没有可比性,当时我们只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很多项目都没有推广开,银行自然不肯这么容易地给我们贷款。”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认为,银行不肯贷款的原因与去年国内银行的货币供给量减少有直接关系。国内某投融资公司一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每年的利润高达几千万,在银行眼里应该算是比较优质的贷款对象。“但是去年我们找银行贷款,贷款利率居然要上浮10%左右。”

   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不要说道路、交通投资贷款,就算是其他比较好的行业贷款也不容易。总的来说,去年上半年是一种极端的情况。”

   而目前,李琦所在的公司“资金的来源渠道已经比以前多了很多”,但来自银行渠道的资金仍占到了60%。

  恐受制银行欲觅民间资金

   用李琦的话说,现在公司已经不缺钱,甚至觉得银行给的钱太多了。“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公司60%贷款资金来源于银行,基本上就是受银行控制。万一今年下半年银行突然银根收紧,关了水龙头,我们该怎么办?”

   道路建设项目工程最担心的就是中途缺粮。李琦说,资金链一旦断裂,这些耗资上亿甚至几十亿的工程立马就中断。从上游的钢材、水泥供给,到下游数千人的施工基础项目,这个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现在暂时先从银行贷款,但是我们也在考虑更多的资金来源。比如企业发债、引进民营资本进行BT、BOT,逐步把我们的债务结构优化。”虽然中央启动了4万亿内需拉动计划,而且大半集中在基础设施项目中,“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政府投资公司应该做一个长远打算,引入更多民间资本,以保证公司资金充裕以及成本最低。”

   在国内,政府机构不能直接向银行贷款,只能通过成立国有公司向银行贷款。但由于国有投融资公司的资产基本以无盈利能力或盈利能力较差的市政基础设施类资产为主,资产可抵押性不强,其偿还贷款的主要来源还是政府财政拨款。

   张燎认为,在国内银行逐步上市、商业化、银行对贷款的审批条件逐步规范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公司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能力正在逐渐变弱。因此,银行转而主动向基础设施企业放贷。

  贷款激增或引发“退钱潮”

   今年银行贷款统计数字显示,1、2月国内共计新增贷款约2.69万亿元,新增贷款总量约占全年新增贷款的52%。而在1、2月份的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的占比也从1月份的38.5%上升为2月份的45.5%,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的比重接近半壁江山。

   14日,契合“金融危机对国内基础设施影响”这一话题,首届PPP研讨会正式在上海举行。会议上,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2.69万亿新增贷款量也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其中,不排除地方政府和企业因为无力吞咽消化这部分资金,而导致“退钱”的可能性。

   曹远征认为:“现在开始,应该是很多地方要开始退钱了。地方财政困难给不了太多的财政支持,同时基础设施项目面临技术、运营等问题而无法实施。所以,就算银行愿意给地方政府大笔贷款,他也觉得很烫手,消化不了那就宁愿不要了。”

   奚君羊认为,银行放贷最终还是要看盈利,从比重上来看,未来的放贷比重肯定会降低。“贷款是跟中央、地方政府项目有关,上半年规划项目投完了,下半年就没有那么多的量,因此下半年银行放贷量应该会有所下降。”

  华夏银行筹建合资基金公司

  银监会:试点将转正常化

  本报记者 夏华旺 北京报道

   银行系合资基金将再添新军。

   3月18日,华夏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已经同意与英国F&C资产管理公司和第三方中方股东共同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自从2005年公布《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国内先后出现8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无一例外都引入外资作为参股方。

   虽然2008年遭遇大熊市,但这并未阻挡银行系合资基金扩军的步伐。记者发现,在现有的8家银行系合资基金公司中,2家成立于去年。

   3月19日,银监会一位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银监会一直在支持银行设立合资基金,目前的银行系基金都是试点公司。我们已经向高层递交了建议,预计今年银行系基金将从试点走向正常化。”

  银行试点第三波

   华夏银行的公告还称,其在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中初始股权占比70.5%,英国F&C资产管理公司占比19.5%,第三方中方股东约占10%。

   根据有关规定,在银行系合资基金中,外资方股东的持股比例最高上限为33%,最终成立还需证监会和银监会批准。商业银行严守合资基金控股地位,但外资公司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英国F&C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72年,其集团已有140年的历史,是一家英国老牌资产管理公司。F&C公司拥有300万私人和企业客户,管理超过1020亿欧元的资产,并称“自己是一个领先的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服务公司卖金融理财产品,我们专注于资产管理”。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本报记者:“境外的资产管理公司经营历史长,对基金业务的管理更为规范,国内当然愿意寻求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来弥补不足。”

   2005年2月,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制定《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和建信基金三家公司在当年获批,成为先行试水的一批银行合资基金。

   2008年,银行系基金公司出现一波上市潮。2008年1月3日,民生银行联合加拿大皇家银行(RBC)、三峡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民生加银基金管理公司,获得银监会正式批复。1月16日,中国银行正式收购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83.5%股权,并相应更名为中银基金,外资股东为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4月16日,农行、法国东方汇理及中国铝业共同出资组建的农银汇理基金在上海开业。

   加上此前成立的招商基金和浦银安盛基金,市场中已经有8家银行基金公司正式营业,业内人士分析,2008年,银行系基金公司在资产规模中的排名一路攀升,引得不少银行跃跃欲试,今年会有银行试点第三波。

   光大证券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告诉本报记者:“银行系基金目前仍是个案审批,但商业银行把设立合资基金当做争夺混业经营的先机,对于观望中的银行形成了压力。”

  外资伙伴难言之隐

   作为华夏银行合资方,F&C公司的高层说:“短期内这项合作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财务收益,但当市场恢复时,将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8月,兴业银行也曾发布公告表示,将与法国外贸银行全球资产管理公司、厦门建发发起设立合资基金公司。去年8月26日,北京银行表示,将与加拿大丰业银行以及未来潜在的第三方股东共同发起设立合资基金公司。时隔1年,两家银行的合资基金依然悄无声息。

   3月19日,兴业银行宣传处告诉本报记者:“合资基金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一起,都还在筹备阶段。”北京银行宣传处人士也表示:“目前合资基金还没有任何进展。”

   究其原因,国内银行对合资基金兴致勃勃,外资股东的情绪却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波动。郭田勇说:“目前国外的证券市场普遍悲观,金融危机是一次系统性风险,资产管理公司难免受到损失,投资欲望降低,这应该是一些合资基金暂时没有推出的原因。”

   据了解,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给法国外贸银行以沉重打击,根据外贸银行公布的年报,去年其亏损达到28亿欧元。更糟糕的是,日前,一些小股东起诉法国外贸银行发布虚假信息和假分红,巴黎检察院已经对其展开预备调查程序。

   在严峻的财务形势下,法国外贸银行在海外的业务难免受到影响,而法国外贸银行全球资产管理公司是其子公司,正是兴业银行的合作方。

   加拿大丰业银行是北京银行的合资伙伴,这是北美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业务遍及50多个国家,没有直接卷入次贷危机,其在中国的业务变得谨慎,但很看好与北京银行的合作。

   郭田勇说:“国内的银行需要寻找更多的盈利点,从长远来看,银行作为发起人,和外资公司的深度、广度都将扩大。”

   上述光大证券分析师则说:“商业银行在为混业经营积累经验,基金公司是一块战略性业务,目前来看,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存贷款,并不指望基金公司短期内赚钱。”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