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决策层慎言回暖 经济刺激政策政府留有后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2日 09:45  经济观察报

  张向东

  尽管一二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尚未见底,慎言回暖”,仍然是宏观调控部门的明确态度。

  3月18日,发改委相关司局官员对本报表示,由于外部影响还未见底,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对于有关“出台新的刺激政策”的社会传闻,上述官员表示,的确按照中央的要求预备了各种政策,随时准备出手。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内马上就会出台。眼下,重点还是监测此前已出台政策的效果。

  目前,发改委和工信部正在调研和收集一季度宏观数据。据了解,中央新刺激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与一季度整体形势密切相关。出口下滑和已出台政策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是影响下一步政策走向的关键。

  慎言回暖

  2009年前两个月,在加大投资、产业振兴、信贷增加等政策的密集刺激下,相比于去年四季度,宏观数据出现了明显的好转。2月份,整体经济运行指标全社会用电量,结束了连续5个月的下降,同比增长6%,环比增长7.7%。

  投资明显提速,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10276亿元,同比增长26.5%。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49.0%,环比上升3.7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升。信贷前两个月新增信贷总额也达到惊人的2.69万亿。

  尽管如此,宏观调控部门态度依然谨慎。上述发改委官员称,目前的形势离回暖还有一段距离。以钢铁和地产行业为例,全国钢铁库存仍在增加,钢价又开始新一轮下调,房地产前两个月的投资增速只有1%。“经济运行依然面临困难。”

  工信部官员说,最近一段时间非常重要,因为3月份即将过去,一季度的经济运行状况,将是检验此前出台的政策效果的一个标准,同时也为接下来可能会出台的政策提供参考。

  刺激政策暂不出手

  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关于“准备了充足的弹药,随时准备推出新政策”的表态,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此后,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又公开表示,“随着形势进一步发展,工信部可能会再次建议出台新政策”。

  3月19日,工信部相关司局官员对本报表示,外界对苗圩的表态进行了过分解读。“实际上,苗部长的意思是,经济形势目前仍不明朗,我们将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建议择机出台相关政策。”

  上述官员表示,目前的不明朗主要表现在,政策虽然逐步落实,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部性的问题。比如,中小企业信贷的问题,“虽然全国信贷前两个月大幅增加,但是实际到达中小企业那里的并不多。”

  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为中国贡献了50%以上的GDP和税收,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就业。

  出口形势的变化也是国务院准备出台新政策一个重要依据。工信部官员说:“国家在定下8%的增长目标时,实际上是对出口、投资和消费有一个大致的考虑的,比如出口如果维持去年的增幅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如果出现负增长甚至继续恶化,又需要在刺激内需方面出台怎样的政策。”

  今年前两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同比下降27.2%。

  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中心总经济师何辉说,目前来看,国际上的危机还未见底,中国的外部需求整体依然面临困难。

  工信部官员表示,目前来看,已经出台的政策有很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比如产业振兴规划的一些细节问题,以及政策相互之间如何形成合力的问题。

  发改委方面的消息称,目前国务院除了密切关注投资和产业振兴计划的政策效果之外,已经开始考虑政策对就业的拉动效果。

  据了解,发改委相关司局正在研究通过投资带动就业的措施。相关人士透露说,“一个可能的方向是,在接下来的投资项目中尽量以‘以工代赈’的形式进行”。

  “以工代赈”是指让受赈济者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组织方式,简言之,就是“以务工代替直接赈济”。

  发改委上述人士说,促进就业是此轮经济刺激方案当中的一个重点,中央出台政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保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3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说,中央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四项内容,就是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他同时评价说,大规模的政府投入是最直接、最有力、最见效的措施。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预测部专家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手中可供选择的政策依然有很多。下一步,重点可能会转向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和保障就业方面。同时,货币政策方面,与国外相比,我们无论是利率还是规模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可操作空间。

    相关专题: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