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曙光:经济放缓 改革不能放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1日 15:26  中国经营报

  作者: 张曙光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建议: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为企业“减负”。 他说,目前涉企收费项目太多。什么评估费、检验费、鉴定费、年审费等,举不胜举,而且收费高,标准不统一。到企业丈量一下土地面积,就收费三四万元;到企业转一圈,就收检测费上万元。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更使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而且,乱收费形式由强制转为变相强制。如一些中介机构利用其上级主管部门、挂靠单位的行政权力或者垄断地位搞“创收”。特别是到了年底,一些执法部门以“检查”为名,向企业索要“好处费”,企业敢怒不敢言,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金融风暴以来,人们将目光集中在提振经济、确保增长上。但是促进经济增长从来都是软与硬两个方面。“软”是制度与机制方面的改进;“硬”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促进经济增长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仅仅将目光盯在资金投入和上项目上,而没有制度改革的跟进,大规模投资就有孤军冒进的风险。近些年,企业界一直有“老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变成“新三乱”(乱评比,乱培训,乱检查)之说。可见改革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企业的经营环境,市场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回顾中国的改革进程,通过制度改革获得的增长并不逊于物质投入的增长,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还是优于物质投入的增长。如改革初期,我国的投资率从1978年的38.2%下降到1984年的34.5%,总体上是一个下降趋势,但这7年间经济增长平均增速达9.52%,特别是1984年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5.2%。这其中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功不可没。

  我国前30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市场化为导向,以国有企业的改革为核心进行的。突破思想束缚是关键。但后30年的改革,则应该是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而这其中打破利益格局是关键。

  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要从建设型政府变成服务型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变成监督型政府。尽管面对金融风暴,政府再次担纲起保增长的重任,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越是要清楚政府的职能定位,政府参与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应该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尤其要避免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倒下几十个交通厅长的现象再次发生。

  其次是法律制度的完善。一个成熟市场的标志就是法律制度是否健全。一方面,我国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虽然初有框架,但疏漏遗缺之处还很多,已有的法律也还有很多缺憾,如《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另一方面,在司法和执法领域问题还相当多,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立法的缺失还严重。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法律环境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伤害甚大。

  再有就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医疗、教育、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不可偏废。没有效率就不会有公平,没有公平也不会有效率。在经济放缓时,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对保持社会稳定,确保经济平衡较快增长至关重要。

  总之,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要突破思想观念的局限,更要突破利益的局限,要有改革改到自己头上来了的勇气。要以改革保经济增长,以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有改革跟进的增长才是有效率的增长,才是有质量的增长,才是安全的增长,才是持久的增长。

  作者为《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