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所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厚厚的棉衣终于可以迎着春日阳光的温暖而退去,然而,北京的天气依旧乍暖还寒。
对胡鞍钢教授的专访是在节目录制之后,因为时间太紧,开始的时候便跟跟胡教授做出了约定。吃过午饭,节目组的工作人员正在布置录制现场,而我站在演播室的外面,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老师的到来,并且不时思考我的采访提纲,因为今天专访的嘉宾是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鞍钢教授。
印象中,从事国情分析、经济研究的应该会是一个年老、严肃甚至不苟言笑的人,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不可避免的使我在采访之前变得忧虑、紧张不安。然而,很快我便意识到自己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轻松悠闲的脚步,亲切随和的语言,老师一袭黑色风衣,风度翩翩。外景拍摄的时候,老师与我们探讨了“道”的内涵,诙谐幽默的语言侃侃而谈。
胡鞍钢,祖籍浙江省嘉善县,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年轻时代艰苦的生活和劳动让他体会到了数亿中国农民生存的艰难、机会不均等的困惑。所以,当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贡献国家发展”成为他人生追求的目标。
早年研习工学,先后在唐山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工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进行博士后研究,第二年,在美国Murray state University经济系做访问学者;四年之后,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研究员;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做客座研究员,进入2000年,胡鞍钢成为日本庆应义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作访问教授;2003年初,在法国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作访问研究员。
知识贡献
从1985年起,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也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胡鞍钢教授所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曾经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学者";连续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2000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选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特优项目;2001年获第九届(2000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等。
同时,他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情研究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发展政策。其代表作有《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地区差距报告》、《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中国发展前景》、《中国战略构想》、《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等等。他所撰写的报告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多次应国家部委邀请参与国家长远规划制定和部门咨询。其研究成果不仅为高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且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社会效益。
就业优先发展
几年前,胡鞍钢教授语出惊人,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正在中国打响。建议政府实行“就业优先”发展战略。他认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应当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就业政策应是最为优先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如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比起以前显得更加严峻,针对这一问题,胡鞍钢教授说,首先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不管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管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业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十年前提出来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十年后的今天同样如此,因此可以说保就业是整个扩大内需的核心。加之,我国领导人非常重视就业,也就更加凸显了就业问题。他进一步解释,我国今年订了400多亿来解决就业问题,会针对不同的群体,如农民工、大学生、研究生包括复员军人等等,会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而对于目前的高校扩招,很多人认为并不是一个能够缓解就业压力的比较妥善的方法。在采访中,胡鞍钢教授向我们举例说明,如重庆市的永川区,该地区城市人口3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包括大专、大学生11万人,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并且和主要未来其学生的去向的企业建立合作,建立所谓校企合作。学校是输出人才的基地,企业又是培养、培训、实习的基地,所以像这些模式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因此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局限于它不要办教育,而是要关心办哪一种教育,更适应于就业市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胡鞍钢教授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结果,第一,那就是学历越高的人就业比例越高。尽管我们可能会说,一个博士生出来找不到工作,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应该从总体的角度来讲;第二,一个人参加工作的时间,或者说他的经历,人力资本越高,他的就业能力就越高。所以说,我们不能认为现在高校扩招会导致未来几年就业困难增加,关键在于大学生就业作为供体和需求之间有个信息不对称。胡教授说:“我曾经考察过的某些学校,学生从一开始进入这个学校就知道自己将来要去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研究机构,因此学生们并不是等到第四年下半期再去讨论这个就业,他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始去寻求就业信息,因此不仅企业提供了很多服务,学校提供了很多服务,我想,个人也就知道了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到了一个就业市场”。
目前的形势下,就业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应该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重要的在于你有没有创意。
国人的“中国之梦”
我们了解到,胡鞍钢教授曾经在其书《中国新发展观》中,提出了“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概念: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占总人口的2.17%,相当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福建、广东、辽宁、江苏,占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水平;第三世界是山东、黑龙江、河北、湖北、新疆、海南、吉林,占中国总人口的21.76%,相当于世界下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第四世界,占51.57%,西部地区广大地区属于此。
然而,在接受采访中,胡教授说,有一项研究表明,总的趋势就是在1980年的时候,用人类发展指数(HDI指数)进行评估,当时的我国绝大多数都在第三、四世界,但是到了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表明,第一世界已经将近有20%以上,第二世界就已经达到70%,只有贵州和西藏还属于第三世界,已经再没有第四世界。这是人类发展指标,而不是人均GDP,前者包括了人均GDP和教育指数,健康指数。他坚信,等到2020年,我国绝大多数省市都将属于第一世界,然后只有20%多是在第二世界。“通过上下努力,贵州也会加快进入第二世界,西藏可能会稍有一定的困难,可是印度还是处在我们所说的第三世界,西藏的发展进程要比印度快”。
采访中,胡鞍钢教授说,毛泽东在1956年写了一本书叫《孙中山》,这本书里面有一句预言,再过45年,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按照当时的计算,时间恰好在2001年,而现在这个梦可以说是实现了。他反复强调,中国人应该做梦,应该做自己的中国之梦,这个梦就是富民强国之梦,而现在已经是时候了。
说到中国的发展,“四个世界”的划分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谈到国人的国富民强之梦,胡教授神采飞扬,仿佛看到未来更强大的中国,更幸福的国民。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学生们眼里,胡鞍钢老师的生活年复一年地围绕着五件事在“转”:读书和写作、传播知识、指导学生研究、提供决策咨询以及交流和访问,他要求自己经常到地方、农村、企业做调研,也保证每年都到国外不断地“充电”。如此繁忙的工作,必定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疏散压力的方式,胡教授笑着说:“平时自己喜欢散步,而且会坚持每个礼拜跟学生打乒乓球,因为常常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显出活力了”。
对于自己工作之外的最大爱好就是旅游,因为旅游不仅可以增加见识,而且有助于加深自己对中国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了解到当地的人文、历史、生态等。旅游既是休息也是考察,胡鞍钢教授说,在国外做学术研讨会的时候,可以拿出几天的时间旅游一番;而在国内也需要调研,去年一年调研差不多有13、4次,比如说到了贵阳,哪里像个贫穷的地区,但是如果再往山里走,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当然,现在贵州的整个交通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贵阳到重庆两个多小时的车,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这样重庆的发展就会带来贵阳的发展,而贵阳的发展也会促进重庆的发展。再比如,去兰州考察时,在黄河边上有个梨园,几百年的树,当地人用了五年的时间把它建成了非常重要的旅游基地。
所以说,在旅游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地方都在创新,通过旅游这种方式既可以得到休息,又可以了解当地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的阅历和工作都有帮助。
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一个对知识孜孜以求、对国家和百姓无限热爱的人,他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善于用大量最新、最科学的数据为我们提供理性的分析,然后用通俗、理智甚至带点幽默的语言表达,即使已年过半百,但给人的感觉依然年轻潇洒,风度翩翩,因为只有不断用知识去充实自己、用豁达去对待人生的人才会永远年轻。就像胡鞍钢教授在自己的博客开篇中写道,国情研究的学术舞台太诱人了,我不会停止,也无法停止学习、思索、研究和写作。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