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端的优势”:打造外贸的行业梯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4日 02:12  21世纪经济报道

  胡敬艳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

  外贸形势严峻。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3月11日披露的统计局数:今年2月,中国当月进口总额600.54亿美元,出口总额648.954美元,贸易顺差48.4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而今年1月份,进口总额513.44亿美元,出口总额904.54美元,贸易顺差391.9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9%。贸易顺差在2月份出现急速下滑,令人惊诧。而且,从去年11月以来,中国外贸已经出现了连续的负增长。

   也就在3月1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金融危机,无疑给中国也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现实的全球贸易环境是,世界经济继续下行,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美国的金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最终暴露;欧洲当前的金融问题以及东欧面临的困难也在加剧。据此,他的个人判断未来的几个月内,外贸形势依然难有起色。

   如何解决全球外贸形势下降中国外贸急速下滑的问题?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多年来专注外贸领域研究,对当前的外贸形势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外贸政策基调未变

   《21世纪》:外贸依存度既可反映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又可衡量一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近几年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比较高,超过40%,对GDP贡献的比重也比较大。在2009年这个特殊的经济年份,您觉得外贸会对GDP的贡献有多大?

   隆国强:外贸对GDP的贡献大不大,我觉得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来分析。

   通常短期经济,是从需求角度来看,外贸是外部需求。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要看外部净需求(即出口额减进口额)的变化,也就是贸易顺差的变化。比如假设去年贸易顺差2000亿美元,今年2500亿美元,那么就增加了500亿美元,构成GDP新增的价值。

   不同的年份贸易顺差情况不一样,这实际上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国内和国际市场情况的变化。在国内经济增长强劲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对进口的需求增强,如果外部没有多少变化的话,那么出口增长比较平稳,这样贸易顺差就会缩小,对GDP的贡献可能是负的。有的年份国内需求增长慢,过剩产能就会到国际市场找出路,进口增长慢而出口增长相对较快,贸易顺差会增加,外部市场对GDP的贡献就是正的。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宏观调控,国内总需求增长速度下降,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应增长,2005-2007年,外部需求对GDP的贡献分别为2.5、2.2和2.6个百分点。总体而言,从需求角度看,外部市场有利于减少一国经济的波动。

   2009年这个特殊的经济年份,外贸对GDP的贡献取决于今年的贸易顺差。现在全球经济急剧恶化,中国的外贸形势非常严峻。从过去几个月的情况来看,外贸下滑的非常快。比如1月份,出口下降了19%,进口下降了45%,所以贸易顺差还在,但如果保持这个格局,今年可能外部需求对GDP还会有正影响。但今年面临的进口情况的不确定性更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国内经济处在下行通道,进口需求是下降的,但政府采取的大规模刺激经济措施,又可能带来对进口的需求。这取决于我们扩大投资的领域,如果中国刺激经济的重点在工业,那么就需要大量进口高技术装备,先进的设备、技术;但是如果刺激经济的重点主要是铁路、公路、电力、基础设施等,所需要的钢铁、水泥等在国内就可以买,进口需求增长就会比较少,但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也仍会增加。

   从中长期来考察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应该从供给方来着眼。经济增长中有一个“水桶理论”,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每个国家都会有短板,靠什么来弥补?国际市场。中国是人力资源过剩,而技术、资源、能源均严重不足,因此,发展对外贸易、深化国际分工,对于中国扬长避短,加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21世纪》:温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东部地区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稳定出口,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增强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您觉得这句话传递出的是怎样的信息?

   隆国强:其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外贸的政策,基本上延续以前一贯的基调。

   对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发展中国家,第二是资源匹配非常不均衡。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丰富,是非常突出的长板;但中国的资源按人均来算非常少,所以中国的发展,有非常突出的长板,也有非常突出的短板。对中国来说,需要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发挥“长板”的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回短缺的资源。

   什么是后发优势?最关键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别的国家发展一步步走过来,中国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跨过很多的技术台阶,这样发展速度就加快了。所以从供给的角度来说,对外贸易加快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通过对外贸易,中国还实现了提高企业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可见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多么重要。

   政府工作报告中“开拓国际市场,稳定出口,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等等提法,虽然表述上有差别,但与以前的是内涵一致的,延续了这十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直在倡导,并且着力解决的方向,就是要提升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21世纪》:您觉得在外贸领域,新的增长点蕴藏在哪些行业?

   隆国强:过去几十年,我们看到日本产业结构升级,是从服装产业,到后来的钢铁、汽车产业,再到IT产业,有这样相对就为鲜明的行业梯度。而中国则不同,随着中国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外贸产业涉及很广,只是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而已。比如在服装行业,从面料、设计,到缝制,再到销售,各种各样的相关服务,是完整的价值链。现在中国在这一产业链在干什么?主要是缝制。上游的高档面料我们没有,下游物流我们做也只是做一点仓储,销售渠道我们更缺乏,金融服务和品牌也很欠缺。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中国外贸确实出口量已经很大了,但是几乎所有的产业跟纺织业大同小异,处在价值链的低端。

   我觉得中国下一步发展空间其实非常大。如果现在处在产业链的顶端,真会发愁下一步的发展问题;但中国正处在低端,非常清楚未来增长点在哪。无非是向上游或者下游发展,上游做研发,作技术含量更高的零部件;下游做品牌,做渠道,做服务。

   所以说,中国未来的进出口增长点蕴含在每个行业、每一种产品中,就是价值链的升级。

   力保传统市场份额

   《21世纪》:政府中国报告还指出:“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我们强调扩大内需,绝不能放松出口。面对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形势,要加大对进出口工作的支持力度,清理和调整外贸政策,改善贸易条件。要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您认为该如何巩固传统出口市场?

   隆国强:所谓巩固传统出口市场,我的理解是保住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只要出口企业还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外贸企业都倒闭了,即便是市场形势转好了,到哪里找技术工人,销售渠道呢?

   我们没有办法去调控外需,比如美国经济不好了,整个需求萎缩了,还希望中国对美国出口大幅增长,显然不太现实。所以,保住巩固传统市场的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就是不能丢失中国的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怎么才能保持呢?全球肯定是在萎缩,人民还是要吃饭穿衣,所以需求还是有的。在一个萎缩的市场去保持市场份额,甚至是扩大市场份额,关键还是增加产品的竞争力。要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在短期来看,我觉得一是要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二是调整产品结构。

   所谓调整产品结构,就是说在经济危机时,一般消费者会优先放弃的高档商品、高端商品而选择中低档的商品。这个结构变化其实对中国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原来出口的商品就是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以中低档的产品为主,而且中国产品的性价比较高。现在日本的高档消费品,比如电子产品和汽车,销量很惨淡,1月份出口下降超过了40%。

   其实,经济危机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中国想卖出去的东西,比如服装鞋帽,价格没有大幅度向下调整;想买进来东西,比如,石油、高端机械设备等,价格跌幅较大。再比如,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主要是投资在低风险的产品上,像美国国债,非降反升,因为随着危机深化市场对低风险金融产品的需求上升了;如果外汇储备原来买的是美国的股票,或企业债券,那现在恐怕亏得血本无归了。还有,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未来需要技术,需要渠道,而现在国际性大公司的市值被低估了,对中国刚好是一个低价买进的机会。所以我说,金融海啸对中国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

   《21世纪》:在大力开拓外贸新兴市场方面,中国都做了哪些工作?

   隆国强:中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注意到了出口渠道单一的问题。当时外贸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因此政府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推动开拓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中央政府加强同新兴市场国家的友好往来,为互利合作搭建良好的平台,为外贸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商务部的网站,有专门介绍新兴市场国家相关法律等资料,同时也有商业信息,为中国的外贸企业提供信息上的支持;再有,各级政府组织中小企业到海外去参加各种交易会,帮助中小企业的产品走出国门。政府就是通过造环境,给政策,给钱,给信息等,帮助中国外贸企业拓展新兴市场。

   《21世纪》:有观点认为,比如中国对出口行业的补贴,实际上是补贴国外的海关,把中国的财政支出变成了商品出口国的财政收入,对此您的观点是什么?

   隆国强:这里存在着严重的误解。首先,中国现在没有出口补贴,出口退税不是补贴,出口产品价格不含间接税,是国际惯例。中国目前还没有做到足额退税,实际上是对出口的一种歧视。其次,加入WTO的国家,是不允许随便提高关税的,两种情况除外:一种是发现某国某些企业的出口存在着倾销或补贴,可以征收反倾销或反补贴税,可以提高关税。再一个是紧急保障,即某国政府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整个国家不行了,可以提高关税,其它情况下则不行。

   根据利用外资的目标

   来评价外资的质量

   《21世纪》:据您了解,目前,中国的外贸企业的整体生存状况如何?

   隆国强:总的来看,外贸企业面对的形势确实非常严峻:一是订单减少,二是利润减少,再有就是企业。但企业倒闭了多少?这个数字比往年肯定要多,但也不是像媒体所渲染的“倒闭潮”。

   《21世纪》:那么,现在有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关于2008年以来外贸企业倒闭数量的统计数字?

   隆国强:尚未看到权威的数据。这个数据不易统计。每年都有企业倒闭,企业倒闭之前也不告知,倒闭之后有很多没有办相关手续,得等到一年一度的年审时,工商部门才知道。但等到最终汇总的时候,劳动局会有个数据,税务局也会有个数据,每个部门的数据也都不一样。

   《21世纪》:对于利用外资方面,您觉得中国在这方面的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怎样调整?

   隆国强:对外资的质疑一直都有。比如早期有关于姓社姓资的讨论,比如对于“空手套白狼”的讨论,等等,等事情过去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会觉得很可笑。1996年时曾经有一个“中策现象”,一个叫黄鸿年的老板,利用境外融资的钱,到国内来收购企业,收购之后就把企业在境外上市,上市融的钱,再买企业,再上市,最后不少企业被收购了。有人就担心,要这么搞下去,中国企业岂不都会被外资控制?当时很恐慌。事情过去以后觉得可笑,因为所有事都是有限度的,不是企业想上市就能上市的。当前关于外资也有很多新的担心与质疑,最突出的就是产业安全问题。对这些问题要从宏观上把握,要有历史的眼光。

   《21世纪》:如何衡量外资的利用质量?有什么评价标准?

   隆国强:对中国来说,根据利用外资的目标来评价外资的质量。中国利用外资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扩大出口创汇,现在外资占出口的比重高达55%,以外资为主的加工贸易累计顺差约万亿美元,因此,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少有地解决了外汇短缺的问题;二是引进先进技术,外资企业带来了很多新产品、新技术,但人们觉得“以市场换技术”低于预期,认为这一战略不理想。其实,外资企业创造的大量外汇,也为我国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提供了条件。另外,外资企业还存在着技术“溢出效应”,对本地技术进步也有积极作用。因此,从这两个目标来看,中国利用外资的质量是好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21世纪》: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特殊性,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软脱钩,可以逆势而涨,一枝独秀,经济可能会在3月份复苏;也有观点表示,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经济还未见底,日、欧经济也深陷危机,中国经济怎么能够轻言复苏呢?您的观点是什么?

   隆国强:首先说,人类对经济发展的预见性是很差的,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太多,太微妙了。尤其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进行准确预测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这并不是说经济学家应该无所作为,我觉得经济学家的职责是把这场危机的根源找出来,把传导机制弄清楚,提出如何有效应对的建议,可能更有意义。

   过去两年,大家一直在谈论“软脱钩”的问题。在全球化条件下,各个国家融入全球化的深度不一样,中国是最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会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但是比很多发达经济体来说,开放程度还比较低。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受的影响比较小,首先是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可能起到了防火墙作用,但是资本项下自由兑换的利大还是弊大?放在平时不好说,但在危机条件下,我们觉得利大于弊,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住。

   还有,中国出口50%多是加工贸易,上游产业在国外,市场在国外,它跟国内的上游产业联系不够密切,这在平时看是缺点,但在这危机时期,因为国内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程度低,反而影响小。

   但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资金、信息、人员的流动交流越来越频繁,危机也必然要相互传递的。这场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几千万人的就业难题,进一步加剧内需不足的矛盾,这些都亟待解决。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