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耀东
1792
张耀东
就在国内媒体反复求证车企重组的同时,德国媒体也爆料称,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集团正在与宝马集团洽谈“抱团求生”的可能性,双方计划相互持股7%。
这不是空穴来风。此前,奔驰和宝马就已经开始在联合采购、共同研发、新能源技术等方面有所合作。在这个豪车市场急剧下滑的时期,企业高管们最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生存。哪怕这两家曾经势同水火。
套用学术名词,这是以市场为源动力的联合重组,是不以某个政府部门或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甚至有德国媒体称,即便拥有宝马集团46%的Quandt家族反对换股,也无济于事。
国内车企的重组要更艰难些。最近的“两会”上,20多位汽车行业代表、委员们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可能就是重组的问题。而那些绯闻企业掌门人的态度则多是摇头否定,或者语焉不详。
中国车企重组难,也不是什么新话题了。20多年来,一直都在说汽车行业散、乱,需要整合的话题。有关部门也的确引导一汽集团从哈尔滨兼并到海南岛,政策性地把一些小企业收归旗下;东风汽车也转战西南、华南等地吞并了一批企业;而重汽集团更是分分合合。
可以说,以往车企重组的案例,并不少见。效果上讲,中国汽车的产业集中度也在大幅提高。重组、兼并的案例中,成功的、失败的都比比皆是。但总体来讲,靠政策强拉在一起的“姻缘”幸福的很少。最典型的就是当年整合国内重卡企业而组建的重汽集团,最终拆分后,重汽才又迎来春天。
此一轮的车企重组困难更大。原因很简单,最近几年汽车行业井喷,大大小小的车企实力都大幅提高,“小日子”过得不错,虽然暂时遇到点困难,但车企们还远没到市场整合的阶段。再加之地方政府与企业利益错综复杂,国家鼓励汽车重组的政策能否落实还是未知数。
换句话说,国内车企们还不知道为什么要重组,重组带给企业的好处并不明显。正如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所言,重组应该解决的是资源配置和效率最大化的问题,而并一定要先弄清楚谁是老子、谁是儿子的问题。
左延安的话非常有代表性。市场因素没到位,政府强制推动的重组很可能是夹生饭,最终或许也会成功,但更大可能是消化不良。
目前,中国汽车的问题不仅是散乱,而是强者不强。政府需要做的,或许不应是从数量上将车企集团从14家变为10家,而是应该做出1、2家世界级的综合型汽车公司,另外再有3、4家有特色的、小而专的汽车企业。
政策需要协调解决的是资源配置和浪费的问题,而不是简单意义上压缩车企数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自主品牌轿车和新能源项目或许就是最大浪费。目前,一汽、上汽、东风等大企业没有特色项目,而一些二流汽车集团又太想搭上政策的顺风车,盲目地上马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资源配置很不合理,同时,还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效率不高。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