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球企业家:编者的话

  在时下流行的有关“中国拯救资本主义”的讽喻中,大都指的是中国所拥有的庞大外汇储备、金融体系的相对健康以及仍能实现相对较快经济增长,但在经济刺激方案的推出上,中国也正在向西方世界展示“必要的集中”的优越性:高效决策。美国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一路跌跌撞撞,于今年2月中旬才获通过;中国则早在去年11月初便公布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大手笔,在今年头两个月,又密集公布了针对汽车、钢铁、船舶和纺织等10大产业的振兴规划。

  投资者对政府的果断出拳报以掌声—尽管中国股市最近的上行动能已明显遇阻,但今年以来仍实现了两位数的涨幅,成为全球股市今年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这背后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便是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对于短期效果而言,那些能立竿见影的具体刺激举措固然非常重要,但要长期稳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能,则需要真正把各行业振兴规划大都提到的“推进产业重组”这一看起来老生常谈的指导原则视作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中国企业界和学界在“先做大再做强”还是“先做强再做大”上的争论已持续多年,但不容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虽并不乏各行业的本土冠军,但真正在规模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上能称得上“国际级”的选手还是凤毛麟角。究其本质,是真正有实力的企业难以凭市场原则去配置资源,推动行业整合,改变多年延续的“散、乱、差”局面。

  道理虽然简单,变局的真正实现则是困难重重。以率先推出行业振兴规划的汽车和钢铁工业为例:早在10年前,大力推动行业重组以让当时十分低迷的汽车工业腾飞便成了各界共识,但时至今日,在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企业仍有八十多家,单从散乱程度而言,可堪比较的惟有100年前的美国汽车业。10年下来,虽然已有上汽这样的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长大成人,但总体而言,该行业仍缺乏它最需要的规模效益,在行业整合方面,也只有上汽和南汽的重组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钢铁行业的情形看似乐观—宝钢无论在规模还是管理水平上,都正在与国际标杆企业接近,但在行业整合方面却也举步维艰。2005年,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发展改革计划中曾希望到2010年时,国内前10大生产商能够占到产量的50%,到了2007年底,该比例为36%,与2004年的近35%相比几乎是原地踏步。而就在此期间,以善于重组濒临倒闭的钢厂起家的印度裔大亨米塔尔已通过一系列大规模并购缔造了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

  症结何在?答案便是地方利益的作祟:在市场烈火烹油时,地方政府不愿意放弃对利税大户的控制,使得整合无法进行;而在市场下行时,他们则以保增长和就业为名,试图对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进行救助,从而使得任何整合的速度和规模都会受到限制,为地方保护主义的蔓延提供了温床。后者显然是整合规划实施者们正在面临的更为棘手的障碍。

  问题在于,此番全球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国内整合机会窗可能转瞬即逝。鉴于政府4万亿元刺激计划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而与此相关的各行业本已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在此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可能只会让那些本应淘汰的企业诸如效率低下的钢铁厂看到回生的可能。要规避这一决策陷阱,实现有效重组,需要中央政府在意识和执行上的坚定决心和高效推动力,以及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表。因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不仅在于能不能抵御衰退的威胁,更在于能否借机实现期盼多年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正是各行业振兴规划的终极使命。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