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御寒底气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1日 19:19  中国产经新闻

   杨娜

   “辽宁人在当前情况下是不会倒下的,也一定会战胜这场金融危机。”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义在全国“两会“期间答复网民提问时做出的有力回答。

   此前,辽宁地方“两会”刚刚通过了他们自己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规划的2009年蓝图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而要完成这样以往并不算什么的数据,在今年看来并不轻松。

  老工业的“御寒”底气

  对于刚刚走出国企改革阵痛的辽宁人来说,目前确实又面临新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辽宁影响越来越明显,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经济增速下滑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难度很大;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是今年辽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深刻解剖。

   特别是2008年,辽宁在经济和工业生产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去年9月份以前,各种工业原料出现了从未出现的暴涨,铁矿、铁合金、煤炭、石油都在涨价。9月份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急速萎缩,各种产品价格急速下跌。辽宁省的许多企业因此受到了影响。

   “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益调整、结构优化、实力较量、智慧比拼的过程。”辽宁的王俊莲代表表示,面对当前的困难,贵在信心,重在务实。

   “目前,人的士气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人民群众的信心,则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政府的表现。”来自辽宁的艾洪德代表表示。谈到辽宁的前景,艾洪德代表分析认为,这个老工业基地有抵御危机的能力和底气。首先,中央政府的决策将惠及辽宁,并会迅速转化为“保增长”的一大引擎。其次,辽宁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些年,通过结构调整,我省的产业、企业集中度较高,其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将越来越受到国际、国内的高度关注,所以,我们有战胜危机的实力。另外,我们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内向型企业居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再有,我们已经摆脱了‘东北现象’的困扰,社会稳定,有战胜危机的良好基础和社会环境。”

  调整中提升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省长陈政高介绍说,去年,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一是经济增长继续保持了“两个不低于”: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不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二是对外开放迈上了新台阶,去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0亿美元,在全国名列三甲。三是民生不断改善。

   以往的成绩也为新的蓝图打好了基础。今年,辽宁省提出,将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确保增长;通过投资调整结构,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高经济竞争力。

   为此,辽宁省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1.3万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整个投资一半左右,今年完成6500亿元;基础设施和农业占整个投资30%左右。同时,他们还要把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建设成为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沈阳市市长李英杰说,今年是我们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又是金融危机影响极为困难的一年,政府工作提出了各项措施,诸多的产业政策规划针对性强、应对有力,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目标。

   专家也对2009年的辽宁经济提出了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今年辽宁省的GDP安排在11%,比去年13%低两个百分点,这也是外围经济环境所致。辽宁省作为一个东北地区的大省,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省份,市场化的程度并没有东南沿海省份高,所以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不会很大。“辽宁可以把这次国家扩大内需当做支持辽宁建设的契机,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辽宁的民营经济,提升民营经济的比例。”

   “辽宁省的经济外向度不高,所以相对来说就业风险并不算大。辽宁应借助这个经济下行周期,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调整就业结构,比如加大高新产业、环保产业的就业培训,改变在个别行业上就业扎堆的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牛凤瑞建议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