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负的CPI意味着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1日 03:06  第一财经日报

  姜山

  根据统计局周二公布的数据,2月的CPI同比下降1.6%,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值,相比去年8.7%的2月CPI同比涨幅高点,一年内的转折之快实属罕见。

  从理论上来说,CPI涨幅为负似乎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通缩周期。而历史上与通缩相伴的往往是经济下滑,股市下跌,居民名义收入下降,消费低迷,失业人口增加,利率进入下降通道。

  被人引用最多的事例莫过于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出现衰退后长达数年的通货紧缩,连续出现股票价格下跌,土地价格下降,而后商品和服务价格也持续下降,宏观经济大幅衰退。即便是央行将利率降到零,也无法将日本从泥潭中拔出。

  而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更是被视为通货紧缩引发恶性衰退循环的典型事例,以至于美联储的政策最终选择了以保持适度通胀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手段极力避免通缩的出现。

  尽管从数据上看来,通缩已经悄然降临,按照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似乎伴随而来的将是经济的持续下滑和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大幅降低。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更多的事例表明,通缩的“无底深渊式的危害”是一种臆想。

  美国明尼苏达储备银行的经济学家在2004年发表的论文中就对通缩和衰退相关联这一说法作出否定,他们细心搜集了17个国家(美国、法国等)100年的原始数据,以5年为时间单元来分析(以消除短期的瑕疵),仅发现大萧条时期出现了“衰退和通缩”相关联的关键证据,而其他90%的通缩事件并未导致衰退的跟随性出现。因此作者总结说,“从一个更广泛的历史上说,通缩和衰退的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那种认为通缩将连续性地产生恶性衰退循环是错误的”。

  这两种看法是否真正存在矛盾,笔者认为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虽然通缩和衰退往往具有一定的关系,但多数的通缩周期往往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外在体现,而并不是由通缩的“因”导致经济下滑的“果”。

  在上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多数的经济周期中可以很快发挥熨平效应,因此通缩仅仅表现为统计数值上的概念,只有经济过度膨胀后的经济崩溃,才会引发无法抵挡的通缩与经济下滑的负面循环,而在发达国家中仅有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过这一经济上的过度膨胀,加上在货币政策上的运用不当,因此造成了长时间的通缩和经济下滑相互影响的局面。也就是说,通货紧缩虽然难缠,但在一般的经济周期中,通缩是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配合得到有效避免的。

  必须看到的是,导致类似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通缩和宏观经济下滑相互影响的几个情况,在中国还并没有出现:中国的经济整体并不处于类似于日本当年的过热状况,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也显著优于日本当年,加上货币政策的效果明显,以及财政政策的快速有力,中国进入长期通缩的压力非常之轻,而目前通缩的同比数据更为准确地说应当是由于去年同期数据过高造成的统计结果,其中还包含了一定的春节因素干扰,2月份的CPI水平和1月环比持平说明目前的消费价格水平已趋于稳定而不是持续下降。

  因此,笔者更倾向于把本次CPI的负值解读为一种短期的统计现象,而随着货币政策的效果显现和财政政策的逐步实施,本轮的通缩周期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心由于通缩可能引发持续的经济下滑和资本市场衰退。

  (姜山,上海金融分析师)

    相关专题:

    2009年2月经济运行数据公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