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努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08:03  经济日报

  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新形势下,黑龙江垦区正在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从实际出发,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加快构建垦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核心观点: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黑龙江垦区要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加快推进农场城镇化进程,构建“四个五”城镇体系,把垦区建成能够集聚产业要素、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加快推进农垦工业化进程,构建优质农产品加工体系,把垦区建成能够保障安全食品有效供给、牵动农户增收的食品工业骨干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构建现代种养业和服务业体系,把垦区建成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畜产品有效供给、引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有利条件

  (一)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近30多年的改革发展,黑龙江垦区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同时还建起了110多个功能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农垦小城镇,成为垦区区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中心。“十五”以来,我们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垦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按照“撤并生产队,建设管理区,发展小城镇”的改革发展思路,调整小城镇规划布局,加大小城镇住宅建设力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产队居民点整体搬迁,不断提升小城镇规模和建设水平。特别是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垦区住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撤并居民点163个,拆除泥草房133万平方米,新建房屋381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续建公路总里程6690公里,道路硬化率达到40%,试点农场小城镇主干道路硬化100%、管理区道路通畅。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年均受益人口达12.2万人。实施大型沼气、秸秆气化和户用沼气工程,1.39万户居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实施“绿满垦区”营林工程,营区绿化年均800万株,场容区貌明显改观。职工群众喝上放心水、走上通畅路、住上宽敞房、用上新能源。目前,垦区城镇化人口比重已经达到57%,城镇人均住宅21平方米,住宅砖瓦化率98%,集中供热率36%,自来水入户率98%,绿化覆盖率30%。有8个城镇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先进镇,有42个小城镇达到富强镇标准,宝泉岭农垦城镇被列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建三江农垦城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普阳农场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点。

  (二)具有较好的实践基础和制度保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垦工业化、农场城镇化进程,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上看,垦区作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纳入全省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布局规划。从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上看,形成了城乡一体、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团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即以商品粮生产为重点的现代种植业体系,以“两牛一猪”畜产品生产为重点的现代养殖业体系,以食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以新型农业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这4大产业体系构成了垦区的支柱产业。从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看,形成了覆盖垦区的水利电力、道路交通、广播电视、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了垦区统一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从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上看,建立了垦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农场企事业单位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参加了城镇企事业、个体劳动者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从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上看,依据黑龙江省人大和省政府地方性法规、规章授权和委托,由农垦总局对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实施系统管理,初步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机关与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多元主体参与、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垦区居民已全部纳入城镇户籍管理,执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总体思路

  (一)农场城镇化建设目标任务。要紧紧抓住机遇,按照规划布局合理、城镇规模适度、具有北方园林特色、能够集聚产业要素、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要求,努力构建“四个五”城镇体系,即5个10万人口以上农垦中心城市,50个2万人以上的重点城镇,50个1万人以上的一般城镇,500个1000人以上的管理区,增强农垦城镇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功能,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坚持区域发展一体化原则,通过深入开展合作共建,大力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拓展共建领域,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共享,形成农垦带动地方、地方支持农垦、垦地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5个农垦中心城市。按照地市的功能和标准规划建设。依托现有的5个独立分局小城镇,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和建设卫星城,以产业为纽带形成经济圈和城镇圈,尽快把宝泉岭农垦城、红兴隆农垦城、建三江农垦城、牡丹江农垦城、九三农垦城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载体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基本功能定位:区域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心,拉动农场和周边乡村区域性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活动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每个农垦中心城市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健全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至少有一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

  50个重点城镇。按照县市的功能和标准规划建设,选择确定50个具备一定规模、资源、基础条件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场小城镇作为重点城镇,通过调整布局规划,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聚集,使城镇人口规模达到2万人以上。重点城镇的基本功能定位:农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心,场区经济、科技、文化、社会活动中心,商品粮生产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根据不同资源和发展方向,规划和打造重点城镇的特殊功能。每个重点城镇必须有健全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服务体系,有配套的给排水、供热、供气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完善的公共服务与经营服务相结合的农业服务体系,至少有一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集群。

  50个一般城镇。按照乡镇的功能和标准规划建设。选择确定50个独立分布的中小型农场小城镇作为一般城镇。基本功能定位:农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心,场区经济、科技、文化、社会活动中心,商品粮生产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每个一般城镇都有健全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服务体系,有配套的供水、供热、供气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至少有一个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一批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

  500个管理区。按照新农村的标准规划建设。功能定位:农场基层居民生产生活聚居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二)农垦工业化建设目标任务。按照产业布局合理、企业集群发展、加工能力强、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范围广、产品质量安全、能够担当保障安全食品有效供给、牵动农户增收的要求,依托垦区5个农垦中心城市、50个重点城镇,建设工业园区55个,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食品工业骨干区。围绕“十大”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十四”家重点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到2012年,垦区工业化率达到40%,进入工业化中期;粮食加工能力达到600亿斤,拉动农村种植5000万亩;“两牛一猪”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头,拉动农村养殖285万头。把九三集团、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把北大荒肉业、北大荒薯业、北大荒丰缘粉业、北大荒药业等5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把北大荒牛业、新棉米业等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中型企业;把其余80余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按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土地经营规模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全程管理标准化、产品质量安全化,土地高产出、劳动高效率、职工高收入,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代粮食产业,重点依托55个产粮大场,加快实施300亿斤商品粮战略工程,到2012年实现粮食总产350亿斤,提供商品粮300亿斤以上。集试验、示范、辐射、观光、旅游于一体,重点打造以7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轴,230个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点,东、中、西三条总长2000公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向农村推广农业先进技术5000万亩。发展现代养殖业,实施畜牧养殖“115”工程,推进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集中饲养,到2012年实现生猪饲养1000万头,肉牛出栏100万头,奶牛存栏50万头,肉蛋奶产量10亿斤。发展新型农业服务业,整合垦区内外粮食储运资源,建立粮食银行,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到2012年形成100亿斤粮食物流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发展农业保险、融资担保、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业。开展场乡农机化合作,发挥垦区农机装备优势,为周边农村代耕5000万亩,场乡共建农机合作社40至50个,指导乡村独立建立农机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依托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池等省内名胜景区,按照“一点三线”,开辟具有北大荒特色、融入全省旅游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拓展农业功能。

  (四)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任务。按照把垦区建设成为社会和谐普惠区的目标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以“住、路、水、能、树、教、卫、文、保、富”十项内容为重点的民生工程。

  保障措施

  (一)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消除制约因素。

  一是完善农垦小城镇行政管理职能,在垦区选择具备条件的局场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建市建镇试点,探索垦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路子。

  二是明确农场社区管委会行政主体资格。

  三是落实支持垦区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沟通和协调力度,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垦区发展的财税政策。

  四是解决非职工农业从业人员社保问题。目前,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已经开始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已经全面展开,农民养老保险也提到工作日程,但国有农场非职工农业从业人员社保问题尚没有相关政策。要协调有关部门从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专题研究解决非职工农业从业人员社保问题,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二)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完善北大荒集团母子公司体制。按照农垦企业集团化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集团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理顺集团成员企业产权关系,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尽快把北大荒集团建设成跨系统、跨省区乃至跨国的特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二是深化国有农场内部政企分开改革。继续按照政企职能分开、行政管理机构与企业经营机构分开、公益事业与企业分开、公益性事业资产与企业经营性资产分开、社会性收支与企业经营性收支分账核算的原则,把农场内部政企分开改革推进到位。按照撤并生产队,建设管理区,发展小城镇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撤队建区改革,促进生产队居民点整体搬迁,减少管理层级、降低管理成本。

  三是稳定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继续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打破现行由农场职能部门按管理层级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的模式,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本着自愿原则,按照产业构成和生产经营特点,组建农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公司等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在农场与家庭农场之间形成农业专业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的微观层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直接带领农户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根据国有土地的特点,完善土地使用权的配置方式,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探索国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既保障土地承包权益,又按照市场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