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订单式培训农民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07:23  解放日报

  为解决农民工培训难,各方出招,政府出钱,劳动部门出力,但效果不佳,因为没有对症下药。

  农民工培训最主要的难题在于,如何与用工单位的需求对接。劳力输入地的用工单位需要的是具有一定技能、遵纪守时的农民工,而劳力输出地的培训者培训的通常是会上网、会打字的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的要求相差万里。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先生认为,农民工在家乡培训电脑,“学坏了”,没事就去网吧打游戏,“第二天不好好干活”。

  为解决培训难,一些地方政府开足脑筋,向民工发放培训券,让民工凭券免费培训。培训券的办法是好办法,尊重了农民工的自主选择权,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存在地气不接的难题。在前两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民工一过完年就早早出门打工,根本没有时间在家乡参加培训,参加了这些“学非所用”的培训也没有用处,不如在工厂边干边学。由于培训经费是划拨到输出地的,当地为了完成指标,就让留在当地的人员参加培训。实际情况是,这些人就是参加了培训也不会出门打工,因为农村业已形成了明确的分工,老人孩子加上略微上了年纪的妇女留在当地,而壮劳力大多已经离开家乡。在用工格局业已形成的情况下,如此培训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要解决培训瓶颈,目前培训经费的划拨必须调整。培训券制度应该予以保留,农民工可以在全国各地使用,这样首先解决了输入地与输出地不接轨的问题。其次,培训学校应该市场化,一些乡镇政府自己办的那些培训基地完全不敷所用,而应该鼓励像张全收创办的那样经过市场多年考验的企业建立培训基地,既鼓励市场竞争,也便于民工自主选择,想学修车、制衣都可以,由农民工自己决定。

  农民就业转移是事关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成功与否的大话题,农民工培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窥此一斑可以看出在经济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公共财政效率、社会成本、农民工自主意识种种难题。认真解决好这一问题,其他的市场接轨也可照方行事。目前制造业受到金融危机较大冲击,有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正在寻找工作的艰辛旅途中,正是进行大规模培训的大好时机。如果在农民工大省进行试点,由对输入地、输出地两地用工市场情况均十分了解的人牵头来做,将可收到政府与市场互动的事半功倍之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