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晓鹰,用话剧拷问灵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02:42  第一财经日报

  从《哥本哈根》到《死亡与少女》,从《萨勒姆的女巫》到《普拉东诺夫》,王晓鹰的戏剧标签几乎就是“严肃”、“经典”与“灵魂拷问”

  吴丹 朱朦

  3月7日晚,话剧《哥本哈根》开场。观众们一边听着演出铃声响起,一边盯着台上纯白布景下的三把象牙白的椅子,等来的,却是身着便装的导演王晓鹰。

  王晓鹰站在台前,迅速扫了一眼观众席,便缓慢地开始了长达半个小时的导演开场白。

  “《哥本哈根》自从2003年10月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以来,只要我在场,都会站在台上跟观众们讲解这部话剧的背景。”近6年,《哥本哈根》在全国的演出超过120场,王晓鹰始终坚持开演前阐述,演出后交流,“实践证明,我事先讲一讲,有助于观众接受。绝大多数的戏剧作品,不了解背景是无所谓的。但这个戏的背景对观众看戏非常重要。”

  《哥本哈根》是一出关于1941年两位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和玻尔在哥本哈根会面的话剧。这次会面之后,德国纳粹没能研制出核武器,以惨败告终,而美国的原子弹扔向了广岛和长崎。那次会面到底说了什么,成为难解的历史之谜。1998年,英国戏剧家迈克·弗雷恩以三个灵魂对话的形式,试图在戏剧舞台上重新探寻那段历史。

  2002年,王晓鹰接到胡开奇翻译的剧本时,坦言“超出了自己的戏剧知识”——这部戏没有正常逻辑的时空概念,没有时间线状连贯性,而是一种破碎、断续、颠倒、重复的状态。他“看了两遍还没看明白,很恼火”,直到看了三遍之后,“抛开自己做剧本时的判断和定式的东西后,才明白了它的表达方式,于是产生了更强烈的兴奋。”

  这种兴奋转化到舞台上,则是兴奋的叠加和“哥本哈根”现象的蔓延。在王晓鹰记忆里,这些年四五遍反复看这部戏的观众有上百位,“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位牙医,一连看了三十几遍,还发动自己的朋友们一起来。”该剧在北大、清华等大学演出时,台下总是黑压压一片。

  “王晓鹰是中国最好的戏剧导演之一,算是黄金一代。”海森堡的扮演者梁国庆说。

  “我并不是刻意寻求实验前卫的戏剧,这些剧本对人、人性和人的灵魂开掘的深度所带来的深刻感动和震撼,对我而言,是强烈的诱惑。”颇让王晓鹰感叹的是,前不久,美国做了一个“20世纪世界50大经典戏剧”的评选活动,《哥本哈根》名列其中,“《哥本哈根》之所以跟那些伟大的作品比肩,它的思想含量、艺术表达的独特性以及艺术价值,是穿透时空的。”

  人物档案

  王晓鹰,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第一位戏剧学导演专业博士。曾出版《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等导演艺术理论专著。现任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