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无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02:39  第一财经日报

  熊丙奇

  两会期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热门话题。扩招与就业难的关系被再次旧话重提。笔者注意到,大部分代表和委员们的观点是:扩招与就业难无关。

  从教育主管部门、一线高校到研究机构的有关代表委员发出的声音,我们发现,他们一致的逻辑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并没有变出更多的人头来,大学生要就业,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也要就业,而接受高等教育总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强。

  在笔者看来,如果按照以上逻辑来发展教育并应对大学生就业难,将进一步加剧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失衡,将加重而不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恰恰需要教育部门、高校走出“高校扩招与就业难无关”的误区。

  笔者以为,就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现状来说,扩招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

  其一,扩招并非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而是教育单兵突进。高等教育要发展,要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这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外政府在制订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需要事先经过充分的调查与论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制订相应的教育规划。比如《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 (2003)》指出,英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43%提高到50%以上。而具体怎样扩招呢?是根据对社会需求进行的分析,英国大幅扩招两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我国所有关于扩招的言论中,不少人都有意无意地强调规模与数字——中国的大学生比例太低,毛入学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把扩招简单化为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而把扩招与高等教育的质量、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模式隔离开来,这反映出扩招的盲目,追求规模而不关注规模背后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看看这几年来各高校法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学类专业、艺术类专业以怎样疯狂的方式快速膨胀,就不难知道这些专业的学生会陷入就业困境。

  其二,扩招并非学校自主决策,而是在统一计划。政府部门有权做出发展高等教育的规划决策,但具体每个高校应该怎样发展,就应由高校在政府决策规划之下自主决策,这可以保证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定位,选择合适的办学规模。而纵观我国高校的扩招,是政府计划安排各校发展到怎样的规模,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某些高校失去原有的办学定位,各高校走向“千校一面”。而为了让扩招计划迅速落实,教育部门把任务更多地交给公办学校、重点大学,而非民办学校、职业学院,这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各校定位模糊,教育问题频频,这对大学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影响不可低估。

  其三,扩招没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利益。受教育者的利益,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接受高等教育付出的成本,三是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的回报。扩招基于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却没有顾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和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的回报。在发达国家,按照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理论,受教育者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一般不超过20%,而我国目前受教育者承担的成本超过40%;大学学费标准,国外普遍不超过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而我国目前的最低大学学费标准占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占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0%以上。假如相当比例的受高等教育者获得的回报率(多接受一年教育未来收入增加的比例)为0,还有多少人愿意去接受高等教育呢?

  所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协调,与大学自身的定位相协调,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教育付出与教育回报,这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所以,我们要敢于正视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的关系,并去努力改进。

  (作者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