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失业率统计应更贴近经济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01:38  新京报

  ■ 观察家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的主要对象,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非正规就业群体,但这部分群体失去就业岗位的严重程度容易被低估。与此对应的,据《新京报》此前报道,2009年头两个月,全球企业裁员数累计高达40万人左右,平均每分钟就有5个人失业。

  虽然表面上各国就业情形均不容乐观,但由于经济结构大相径庭,失业链条不可一概因危机而论。

  从危机的发源地看,美国失业问题表现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典型的失业模式。即金融业位于失业危机的震中;随着危机蔓延,经济萧条导致总量型失业不断增加;危机加速了产业升级的阵痛,使原来积聚的结构型失业人口集中释放。

  与美国相比,欧洲的失业情况早在危机爆发前就积重难返。其一,欧洲也长期存在制造业外移问题。其二,劳动力成本高也是影响企业招工的原因。其三,一些国家失业救济金如此之高,以致失业者宁愿拿失业救济金,对低工资的工作不屑一顾。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失业问题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单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看,2003-2008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4.3%、4.2%、4.2%、4.1%、4.0%和4.2%,中国的失业率似乎还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较低的水平上,警报并未响起。然而,我国现有的失业统计体系不够全面、科学,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难以捕捉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问题主要体现在:

  首先,统计范围较为狭窄。我国失业人口应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城镇未登记失业人口;下岗职工中的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失业人口。而我国目前的权威失业率指标仅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其次,统计数据信度不够。数据收集方式采用的是城镇单位就业情况定期报表制度,报表涉及的基层单位变动频繁,数量过多,存在普遍的漏计,而且由于失业统计和地方政府的政绩挂钩,有些地区会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再有,失业统计口径、统计方法不一。我国采用多元调查统计方法,即城镇登记失业率来源于登记调查,调查失业率的数据来源于人口普查和劳动力抽样调查,所得出的失业统计数据结果各不相同。

  当务之急,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统计调查体系和制度,以完善现有的失业统计体系,获得真实、可靠、全面、科学的失业数据,为各项民生政策的出台打下真实的统计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失业统计应该有所不同。可以完善发达地区的失业统计系统,譬如在调查频率、调查范围上首先与国际接轨;对于不同的行业,可以规定不同的就业和失业标准,可以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而且在对失业结构作进一步分析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指标,从而对该行业失业问题的解决起到一种宏观指导的作用。

  □史晨昱(工行总行高级研究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