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徐胤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不容置疑。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经济建设的领路者们同时依赖了对中国经济体制运作逻辑的敏锐洞察和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精深理解,真正捕捉到了中国60年来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微妙状态,他们引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而在这条理论创新之路上,领路者们依靠理论素养和经验直觉的互相滋养,把握住了中国经济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路上,他们留下了指引道路的“路标”——影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著作。
1。马克思:《资本论》
或许对于企业界人士而言,马克思是我们最熟悉的,但最熟悉的也可能是最陌生的。我们熟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条文,却对马克思的思想甚为陌生;我们熟悉马克思在经济史中的地位,但对马克思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联却不甚了之。马克思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位革命导师、一个神话,而在这里,笔者却要将其还原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
毫无疑问,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引领中国共产党认识经济社会和国家经济体制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理念,同时也为政府制订公共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资本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的篇章,但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对比时,对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和论述,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马克思的这些思想阐明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成为了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本论》为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提供了方法论,为政府认识经济运作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导。
点评:
对于我们今天的企业家群体而言,仔细品位《资本论》中讨论的劳动与劳动者、劳资关系、利益最大化的不同效果、工业化进程等重大问题,亦能在现实处境中发现经典重读的特殊意义。
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如果我们说,《资本论》奠定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根基,那么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论十大关系》则标志着我们党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
《论十大关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应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搞好建设,并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说:“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讲话常被视作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建设各方面的理念、构想。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基于国内外、主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进行我国的建设。但是毛泽东认为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毛泽东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
点评:
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毕竟毛泽东迈出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的第一步,不论成败,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说,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泽东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3。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我国老一辈经济学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探析,从未停下过脚步。作为长期处在经济工作高层岗位的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薛暮桥深孚众望、执著求实,一生留下浩瀚的经济理论著作。他的著作无论对于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和经济思想发展史,还是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一份宝贵的遗产。而薛暮桥1979年发表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是其代表作。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次大争论中,批判了“两个凡是”,支持改革开放;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深刻的反思;冷静、坚定地论述了改革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积极倡导和推动经济体制的市场取向改革。在书中,薛暮桥大胆地指出:“过去二十多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多次受挫,是因为违背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系统地提出了财税、金融、价格、外贸以及国有企业等体制改革的方案。此外,针对当时城乡存在大量失业和半失业人员的问题,薛暮桥提出了社会主义劳动力仍归劳动者自己所有的观点。
点评:
总而言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向中央提出了重要的政策建议,对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书一出版,即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坚持正确发展方针的启蒙教材,发行近一千万册,并被译为多国文字。
4。邓小平:《邓小平南巡讲话》(原题《在武昌、
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面临第二次大争论:经济体制改革是计划经济的还是市场经济的?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南巡,在途中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被整理为《邓小平南巡讲话》一文,成为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结尾部分。
南巡讲话的内容主要有六点: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2、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点评:
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对“左”倾思潮大张挞伐,犹如黄钟大吕力压瓦釜之鸣,消除了杂音、把握了方向,对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大意义,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
5。马立诚:
《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的经济有了更为迅猛的发展,但是知识界并非风平浪静,而是依旧暗流涌动、存在争论。其中围绕私营经济的大争论尤为引人瞩目。在此次大争论中,马立诚的《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一书以回应、批判“万言书”脱颖而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私营经济史专著。此书观点鲜明地力挺私营经济,指出私营经济“不是祸水,而是活水”。
在此书中,马立诚详尽描述了1949—2005这56年中国私营经济起伏跌宕的兴衰发展史,既揭露了早期左倾势力对私营经济的排挤,也回答了现实生活中私营经济面临的种种责难。马立诚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取得的重大突破进行了全面阐释,展现出了一幅客观、全面的私营经济发展图景。此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把私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记录了我党对私营经济的认识和态度的转折,展现了围绕私营经济的理论的演变与突破,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马立诚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最大的变化就是私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私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大量产值和大量就业,更重要的是,私营经济推动了中国混合经济制度的形成,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