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含章
如果将银行等金融机构比作国民经济的心脏,那么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经济还有一颗健康的心脏。
在美国,为避免破产,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正在走向国有化;AIG这家世界上最庞大的保险业集团在2008年第四季单季亏损就达617亿美元,创下美国公司历史上最大单季亏损纪录,现在只能靠美国政府不断输血维持生命;从去年至今,美国已经有39家银行倒闭,其中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这样的业界巨头。在欧洲,苏格兰银行亏损超过240亿英镑、富通银行亏损190亿欧元、德意志银行亏损39亿欧元。加上此前倒下的雷曼、贝尔斯登、美林等投资银行,可以说,西方金融系统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已经迅速滑向崩溃的边缘。这就等于西方经济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使经济复苏看起来难上加难。
与西方金融界的一片风声鹤唳相反,中国银行业在这场危机中堪称“强壮”。不管是由于近几年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大为加强,还是因为我们所谓的“金融创新”步伐不够快,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总之,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金融海啸中不但没有伤筋动骨,而且依然取得了强劲的增长。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介绍,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净利润高达583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0.6%,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等标志银行业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这颗心脏依然健康、强劲。
有颗好心脏,经济就有动力。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之时,保证资金从储蓄者向生产性投资者的顺利转移是经济能否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与西方金融市场收缩、冻结的状态不同,中国的银行业为“保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今年1月,中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创下中国银行业单月贷款数量的新纪录。虽然,这一纪录之中存在票据融资比例较高,各银行为争取优质项目突击放贷等因素,但在中国经济“扩内需、保增长”的关键时期,银行贷款额的“井喷”显然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而在全球资源、能源价格低迷之时,银行发放大量贷款,也可以大大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可说是既为保增长出力、又为银行业赚钱的一举两得。
健康的银行业,极大地提振了中国战胜全球金融危机的信心。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与网民面对面交流,在谈到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初步见到了效果时,第一条谈的就是银行业信贷投放有所增长。在年初访问英国时,温总理也谈到“中国四万亿的投资计划是投向实体经济,没有拿钱往银行里补窟窿。”也就是说,健康的银行业也令总理很放心。
目前,唱衰中国经济,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仍旧是一种时髦。可是,过去三十年唱衰中国的声音从未停止,但中国经济却从未停下脚步。面对规模空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既不应自高自大,更不可妄自菲薄,只要党和政府始终对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有着清醒认识,只要全国人民树立战胜危机的信心,加上银行业这颗强健的心脏,谁说中国经济不会在全球寒冬中再创一个新的奇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