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湘源:国资重组需走出体制螺蛳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7日 02:58  每日经济新闻

  黄湘源

   国资委组建新的央企资产管理公司之所以引人关注,不在于是在141家央企之外又新增了一家,而是在这一信号的背后所透露的重组思路。在笔者看来,纵然被称为“中投Ⅱ号”或“产业中投”的新央企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以一吞十甚至数十的功能,非但141+1≠142,反而有可能是141+1=141-n。如果不过是体制内“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新游戏,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国资委麾下并非没有央企资产重组和管理平台,原来既有诚通集团,又有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现在再加上一家新的央企资产管理公司,不过是“三家子公司,一个大老板”。没有理由认为两家子公司打理不好的事情,多一家就打理得好,除非这新的一家把原来的两家都吃掉。

   “中投Ⅱ号”即使是专为操作大规模的国有产权转移而设,此举的有效性也不是没有疑义的。自从2004年6月12日国资委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拉开央企整合大幕以来,虽然经过2004年至2006年的整合,央企数量减少了36家,2007年和2008年又由156家减少到141家,但近年来,无论是央企整体上市还是并购重组,都呈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不仅是由于资本市场IPO的暂停和对重大重组审批的收紧所致,更主要的还是并购重组中,行政意志和市场规则之间的矛盾冲撞难分难解所造成的。以今年2月27日宣告终止的“国投系”两家上市公司的煤电合一合并方案为例,除公告所说重组方案中拟用于重组的资产范围较广、规模较大,涉及程序复杂导致无法完成重组外,更大的困难还在于处理资产权属及平衡利益相关方。尽管国投公司有推进整体上市的计划,但在电力资产及煤炭资产尚未完全注入国投电力国投新集之前,超前提出合并两个公司的计划,不仅没有得到有关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也大出市场各方的意外。照此趋势,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要想一口气减少41到61家之多,难度可想而知。

   现在看来,国资委的央企整合方案,难点并不在于一直到目前还没有拿出足以让人信服的“拉郎配”方案,而是在于国有资产的进退没有一个基本的整体规划。新组建的“中投Ⅱ号”,无非将所有来不及重组的资产或难以重组的资产统统装进一个口袋而已。不过,“拉郎配”搞不好的重组,“布袋和尚”的袋里乾坤也未必有多大的神通。在这方面,以往许多地方国资的大规模资产重组运动之殷鉴并不遥远,不该那么快就淡忘了。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进退没有一个整体规划之前,央企数量整合的“搭积木”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达得到“做大做强”的目的?是否经得起市场规律的考验?这一切,并不是没有疑问的。

   退一步讲,“中投Ⅱ号”如果只是为了给央企的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一个金蝉脱壳的平台,那就更值得怀疑了。10年前专为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而设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潜伏巨大亏空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样的资产管理公司充其量是掩盖问题的美容店,弄得不好,有可能还将是加快国有资产流失的阴沟洞。

   国有资产重组的根本出路,在于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国企资产重组离不开政府调控,但更不能缺少市场机制。即使是以央企为代表的大型国企重组,与其“螺蛳壳里做道场”,玩来玩去不是慷国家之慨的“注资、注资、再注资”,就是一次次推翻重来的 “搭积木”,还不如三顾“市场先生”的茅庐,在发现和对接市场机制上多下点功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