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核心数据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6日 23:04  经济观察报

  康怡 王毕强 孙健芳

  409

  2009-03-09

  康怡 王毕强 孙健芳

  2009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GDP8%、CPI4%、新增就业900万、新增贷款5万亿、企业居民减负5000亿……14个关键经济数字将支撑起2009年中国经济这个庞然大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洪流中继续前行。

  数字背后还有什么?为此本报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央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邹平座、国金证券宏观分析员王晓辉、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

  关键看实施

  经济观察报:你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业部分的总体感觉是什么,可以看出就业政策与往年有什么改变?

  张丽宾:在就业政策的定性上,2009年的就业政策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且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而2008年的就业政策则为“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努力扩大就业”。

  更加积极和千方百计,就意味着政府要在促进就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增加促进就业的投入。报告还首次提出,就业政策要和产业、财政等政策协调起来,这紧扣了当前的经济形势,保增长4万亿投资等都是与就业紧密联系的。

  经济观察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9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对此有哪些可以量化的指标?

  张丽宾:2009年预计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左右 (包括农民工),其中需要就业大学毕业生710万人。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拟定的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这也就意味着,2009年将可能有1500万的新增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今年的大学生就业率会略低于往年的60%~70%,也就是说2009年可能会有200万~300万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2009年预计全国总的从业人员为7.8亿人,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拟定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以内(不包括农民工)。

  经济观察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是怎么制定出来的?

  张丽宾: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预测,简单来讲就是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多少就业。这个数字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测算的数值是,GDP每增长1%,能带来的新增就业岗位是65万个。

  就业的问题很复杂,除了经济增长本身可以带动一部分就业以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本身也可以创造一部分岗位,比如这其中有公益性的岗位,还有其他的一些措施。公益性就业计划,往年新增的公益性岗位是100万个。

  经济观察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目标是否可以实现,实现的关键是什么?

  张丽宾:我注意到,报告中并没有提到在什么时候经济会止跌回暖,这也给未来的就业形势添加了负面的因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中提出,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安排就业资金420.2亿元,比2008年增加168.12亿元,增长66.7%。对于这420亿元的具体用途还需要进行细化。

  今年的就业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这五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具体能够拉动多少就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情况。

  新增贷款五万亿 保底不封顶

  经济观察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货币政策方面提出,为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如何看待这一数字?

  鲁政委:在新增贷款增量上,这次是首次提出5万亿这样具体的数字,以往只提广义货币增长的速度。纵观整个报告,从宏观政策方面来看我认为只谈一个问题,就是不遗余力保增长。根据现实的情况,保增长首先要有信贷,所以今年就把信贷这个目标明确提出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提出的5万亿,只是一个下限,理论上往上高出多少都是可以的。

  邹平座:5万亿只是一个下限,两个月已经投放2万亿以上了,我估计第一季度的投放会在3万亿以上。5万亿应该会撑不住,我认为全年会超过5万亿。

  王晓辉:我们还应该注意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4%的通胀目标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因为这既不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我们认为全年CPI0.75%),也不是一个长期的合理水平(长期的合理水平应当在3%左右,这也是07年的目标),但是这个通胀水平能够使得政府17%的货币供给目标变得合理 (8%的GDP+4%的通胀+4~5个百分点)。这传达了政府增加流动性供给和反通缩的决心。因此未来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也就成为必然。

  经济观察报:我们注意到,1月份全国新增贷款超过1.6万亿元,2月份信贷也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速。你认为未来几个月的信贷走势如何?

  鲁政委:现在的信贷走势体现的是一个两头大的特点,一个是票据融资的规模比较大,一个是中长贷的规模比较大,这两方面可以看出银行的避险情绪还是很严重,而且非国有部门的信贷需求也很疲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扩张性的政策会造成信贷的快速下降,所以说未来几个月是没有办法持续的。

  我认为最早在3月份会看到信贷方面的变化,如果相关项目在2月份就已经下达完毕,那最早在3月份就会看到这个变化;但是如果按照中央目前的部署,所有项目将会在第一季度内下达到位,所以保险一点说,这种变化在第二季度的时候会表现得比较明显。

  邹平座:首先我认为1、2月份的信贷增长是正常的。未来几个月的信贷走势,我认为基本上会保持平稳增长,不会出现拐点,也不会出现信贷增长的大起大落,每个月的具体数字,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来判断。

  经济观察报:如果未来1、2月份大规模增长的信贷并不能支撑中国经济继续向下的态势,未来是否还有可能出现这样大规模的信贷增长情况?

  邹平座:会的,只要增长上不来,就肯定会加大投入。未来信贷的走势会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如果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信贷的投放量还会进一步加大,这完全是相关的事情,这也是正确的选择。

  经济观察报:未来的信贷结构会发生变化吗?

  鲁政委:我觉得很难发生变化,可能2月份票据占款的情况和1月份相比会有所改善,但是这很大的原因是政策部门调控的结果,如果就银行自愿行为来说,肯定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经济观察报:未来信贷投放方向会有变化吗?

  邹平座:我认为增加就业方面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的就业。其次与财政配套的投入也会进一步加大;再次我认为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产业升级,还有就是房地产市场的投入也会增大。

  赤字规模9500亿 安全有余地

  经济观察报:政府报告中提出2009年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同时允许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全国财政赤字合计9500亿元,如何看待这一数字?

  王晓辉:这一数字比上年大幅上升7700亿元。如果按照2009年GDP名义增长8%来测算,那么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2.92%。而预计09年美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会达到12.5%,因此中国的财政状况仍然十分健康。如果经济下滑超出预期,政府仍然有能力再次扩大财政赤字的规模。

  经济观察报:再次扩大财政赤字的余地还有多大?

  鲁政委:我觉得扩大财政支出的门始终都是打开的,只是说这次没有提。我测算了一下,继续增加财政赤字,即使按照3%的安全线来看,简单的说,如果今年GDP名义增长8%,大概还有0.07%的空间,对应的有2300亿元的空间。

  而且我认为不应该以3%的这个界限制约。这个只是欧元区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提出的要求,这只是个非常稳健的财政纪律,是极度保守的一个数字。

  中央投资9080亿元力度加大 指向明确

  经济观察报: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中央投资9080亿元,请问这笔钱具体将会投向哪些领域?

  祝宝良: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其中主要的投向有: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17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建设资金2081亿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1300亿元。教育、医疗卫生、减排和生态、保障性住房等也各将投入数百亿元。

  经济观察报:按照计划,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拟新增投资1.18万亿元,根据温总理的报告,今年中央财政投资总额是9080亿元,今年的新增部分有多少?今年新增的投资总额在1.18万亿里面能占多少?

  王晓辉: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拟新增投资1.18万亿元,这1.18万亿的具体分配是,2008年10月后增加投资1040亿元,2009年增加4875亿元,2010年预计增加5885亿元。这么来算,2009年的新增投资占1.18万亿的比例为41.3%。

  经济观察报:大家都认为今年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就业情况很严峻,为什么1.18万亿新增投资的重头并没有放在今年?

  祝宝良:2010比2009年预计新增1000多亿的投资,是因为基数在变大。

  王晓辉:2010年的预计投资规模比2009年多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随着基建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既要保证现有项目的继续投入,又要保证新开工项目的投入,因此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二是在内外部经济环境疲弱的情况下,要保证财政对经济的持续拉动,就需要2010年的支出较2009年有所增长。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