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厉以宁:保八有信心 也要加快经济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6日 01:59  第一财经日报

  要分析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必须考虑经济增长和就业两个低谷的并存

  陈姗姗

  看了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学家厉以宁,旋即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他对中国今年保八的目标有信心,但也强调要注意解决就业问题和进行经济转型。

  《第一财经日报》:看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您有什么评价?

  厉以宁:政府工作报告有三个特点:一是带有忧患意识,明确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要以为自己经济发展可以脱离在世界经济的影响中,指出政府要努力,而全民都应该增强信心。

  二是表明了政府的决心和信心,一定要在今年之内保八。

  三是将出口就业民生这几个问题都连在一起了,因为下岗最多的是出口型企业,对经济下滑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问题不解决,谈不上民生问题的改革。从整个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来看,政府的考虑还是站得很高。

  《第一财经日报》:刚刚提到了保八的目标,您对此有信心么?

  厉以宁: 看过政府工作报告,我个人认为保八可以达到的,由于不清楚美欧经济危机什么时候到底,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把中国的事情做好。

  当然不但要保八,而要在这过程中加快经济的转型,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转型的第一层含义是:要抓紧时间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的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在首位。第二层含义是:要抓紧时间实现就业结构或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素质的升级,使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的比重上升,使熟练技工的比重上升。因此,应当利用目前这段时间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和人才储备工作,以迎接新阶段的到来。

  《第一财经日报》:您去年曾说过当时的经济刺激政策无法解决就业问题,现在看就业问题能解决么?怎么看4万亿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厉以宁:经济运行周期中有两个低谷,一是经济增长的低谷,另一个是就业的低谷。就业低谷要滞后于经济增长低谷。要分析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必须考虑两个低谷的并存,也就是就业低谷来临和结束的滞后性。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实际上是两种:经济增长下滑的挑战和就业压力增大的挑战。

  政府增加投资并且用来注入实体经济的决策是正确的,政府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使经济保持稳定和较快的增长率,有助于使经济增长走出低谷,但这不等于能使就业较快走出低谷。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了,但能解决大批下岗回乡的女工就业吗?能让那些多年来已习惯在沿海制造业企业工作的、并有一定技能的工人安心地去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干活吗?看来可能性不大。

  因此,为了应对就业压力增大的挑战,我认为还有必要采取五项措施:

  一是以扩大融资和支持兼并重组的方式,让一批有市场的民营企业迅速复苏发展,以吸收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是政府帮助那些能够提供就业机会的社区、街道服务单位,让他们增用劳动力,如环卫人员、维护治安人员和照顾老人、病人、孕妇、儿童的服务人员等;

  三是回乡的农民工,如果愿意在本地乡镇自行创业的,可以给予贷款帮助,让他们在乡镇开店,开作坊;

  四是对已经多年在制造业企业中工作而目前下岗的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在培训期间可以发给相当于原来工资的50%~60%的补贴,让他们安心接受培训,以便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五是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范围,使更多的山区、半山区农民实现“包山到户”,发展林下经济,使得回乡的农民工有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此外,建议在国务院之下设置一个政策指导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服务。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的挑战面前,是否也存在机遇?如何扩大内需?

  厉以宁:我们面临两种挑战,也意味着有两个机遇。一是通过经济增长赢得更大市场的机遇。这里主要指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减少对出口或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二是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扩大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国内市场的扩大取决于内需的扩大,只要就业逐渐走出了低谷,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社会福利的措施能落到实处,使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缓解了后顾之忧,内需的扩大必将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促进企业为满足国内需求而增加供给,中国经济就会转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国外市场的扩大取决于出口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际竞争的优势。中国的产品在品种、质量和成本三方面都有竞争力。在国际经济处于低迷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大力培育、扶持优质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产品品种新颖、质量上乘和成本较低来扩大市场份额。优质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技术人员、熟练的技工和出色的经营管理人员。

    相关专题:

    2009两会经济报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