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政预算支出仍有扩大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6日 01:58  第一财经日报

  鲁政委

  昨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作为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版本,不排除最终在细节方面还有进一步修改的可能,但实质内容应不会发生变化。

  统观全篇报告,笔者认为,在百年一遇的危机面前,在不遗余力保增长的要求下,财政支出预算总体仍属谨慎,未来仍有扩大空间。

  报告指出,保增长,财政要唱主角。虽然形势严峻,报告依然明确提出了今年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即GDP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6%以内,CPI在4%左右。为保证上述目标能够达到,今年要“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具体来说,就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拟新增1.18万亿元,实行结构性减税,扩大国内需求;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而在这其中,政府支出是“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在上述措施中,报告明确指出,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为此,今年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较上年增加5700亿元。由此,中央政府投资总额将达9080亿元。同时,还将由财政部代理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全国财政赤字合计将达9500亿元。名义赤字额也由此达到了建国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但笔者看来,尽管赤字名义额达到了60年来最高水平,总体仍偏保守。

  首先,相对于国家承受能力来说显得保守。根据笔者测算,只要2009年名义GDP增速不低于5%,则9500亿元的赤字就仍处于3%的经验上极为稳健的界线之内。同时,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仍在20%左右,不仅大大低于西方七国平均水平(47.4%),也低于西方七国中的最低水平(23.3%)。

  其次,财政支出相对历史增速来说显得保守。根据官方公布的2009年国防预算480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预算6.3%的数据去倒推,2009年预算支出额约为7.6万亿元,在去年基础上增长了21.3%。在要大力开展扩张性政策的今年,这一支出增速竟然不及2007和2008两年的增长水平(23.2%和25.4%)。

  第三,相对于8%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来说显得保守。根据我们基于相对乐观假定下进行的测算,在9500亿元的财政赤字安排下,2009年经济增速大约会在7.6%左右,离预期目标8%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仅仅2000亿元的代理地方发债额度,很可能使得地方政府在对扩张性政策项目进行配套过程中力不从心。

  当然,尽管报告中并未出现此前市场所盛传的扩张性政策规模扩大的明确信息,但笔者认为,未来根据形势的发展,提请全国人大调整预算方案、扩大赤字、增发国债的通道始终都没有关闭。

  因为一方面,即使按照赤字最大水平不超过GDP的3%测算,给定GDP增速达到8%,年内在9500亿元的基础上其实还存在2300亿元的赤字增加空间;另一方面,在1998年国际形势恶化造成国内经济增长压力超预期的情况下,国务院曾在1998年8月份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部提出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增发了1000亿元国债。

  而要想扩张性政策效力达到最大,必须要有货币政策相应配合。对此,报告明确要求,2009年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首先就是要“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

  在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未来货币政策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保证信贷的足量、持续投放。如果信贷的可持续性无法保证,那么,考虑17%预定目标测算过程中可能对CPI高估了5~6个百分点,全年M2增长17%的目标很可能达标艰难。

  (作者为兴业银行宏观分析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