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给每人发1000元到出台消费券国家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5日 01:18  证券日报

  ——谈如何落实“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

  □ 本报记者 张 亮

  伴随商务部关于消费券的一语定调,及其近期紧锣密鼓展开调研,特别是近日“两会”代表委员相继提交有关议案提案,社会各界对消费券发放的“国家计划”预期日渐升温。尽管争论仍在延续,但我们认为,出台消费券“国家计划”势在必行,且宜早不宜迟。

  本报今年1月21日曾刊发《关于“给每人发1000元”的深度思考》的文章,提出了由中央财政主导、向全国人民每人发1000元的民主建言。文尾记者曾指出“给中国13亿人口每人发1000元的主张不是教条的。如果说每人发1000元不行,那么每人发500元可以吗?300元也可以啊!同时,是发钱,还是发购物券,这也是可以探讨的问题。还有,通过什么程序启动给每人发钱的动议,这也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但不论怎么样,给中国国民所有的人发钱,这是一个正确的取向”。

  现在看,发放消费券的地方越来越多,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此,记者再就发放消费券特别是消费券“国家计划”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要深刻理解胡总书记的指示

  所谓消费券“国家计划”,是指从国家层面对消费券发放主体、范围、金额、时间等做出一个制度性的安排。

  我们坚持认为,发放消费券最理想的方案是由中央财政主导、全国人民人人有份。如果一时难以做到,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也应从国家层面拿出一个对地方有约束力的“消费券发放指导计划”,尽可能让消费券能够惠及更多百姓,从而更有力地扩大消费。

  之所以说出台消费券“国家计划”宜早不宜迟,主要是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期考虑。而在当前“特殊条件”下,显得犹为迫切。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的指示,充满自信且意味深长,我们要深刻理解。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日前也表示,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是最稳定、最持久的因素,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扩大消费,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作贡献。在外部需求持续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将采取加大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来进一步拉动内需,扩大国内消费。

  陈德铭指出,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目前出现了新一轮恶化的苗头,2月份美欧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最低。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各国的实体经济,也导致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加大力度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是保持我国经济较快增速的重中之重。

  联系到此前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有关消费券的表态,我们认为,决策层在发放消费券这一问题上已逐渐形成共识。而出台消费券“国家计划”,完全可以作为“更强有力的措施”之一。

  “更强有力措施”的重要选择

  为什么说消费券“国家计划”可以作为扩大消费更强有力的措施?综合研判,主要有以下理由:

  其一,发放消费券或直接发钱比投资刺激内需具有更高的效率。

  有关专家测算,同样一笔钱,用于投资大概有10%能转化为消费需求,而如果发消费券或直接发钱,大概有83%会转化为消费需求。这一测算也许有些偏乐观,但即使按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测算,二者效率之比也在3倍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整一部分用于投资的资金来发消费券或直接发钱,未尝不可。

  特别是,传统的扩大投资模式虽能带来立时内需的增加,但其长期效果却难以预料。而如果刻意追求投资规模,容易造成“大跃进”式的投资失误,容易产生一些奢华项目,造成巨大的损失。

  仅以上海30公里磁悬浮示范线项目为例,建设成本超过10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超过50亿元,每公里造价约3亿元。有关资料显示,巨额的运营成本,不到两成的客流,让上海磁悬浮交通公司每年都在以5亿-7亿元的速度亏本。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在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同时,可以考虑启动更大规模的消费券发放计划。这样,从长期来看,拉动内需的效果将更显著,从而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二,发放消费券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是对计划经济传统模式的全面屏弃。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足够的最终消费需求,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可能无法消化。消费券的优势正是将政府投资与市场化行为有机统一。消费者在市场终端,如果我们尽可能少的限制消费券发放对象,让不同阶层的民众都能在市场中自由选择,无疑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而刻意增加投资,有可能使得一些新增投资的行业中一些本该倒闭的企业因此而“振兴”,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多年来,我们习惯于计划经济思维,往往一遇风浪,又不由自主地回到老路上去。高度重视产业振兴,而对从根本上强化消费需求重视不足。

  其三,发放消费券有利于为下游企业解困。

  扩大投资虽能较快地拉动GDP增长,但可拉动的经济链条主要集中于上游产业,而对当前加工制造类、生产消费类等处于疲软期的下游企业,其带动作用不足。尤其是,对目前陷入严重财务困境、亟待解救的下游消费类中小企业作用太过间接,拉动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发放消费券,可直接加大城乡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达到为下游企业解困的目的。

  其四,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放消费券可一定程度上“倒逼”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遏制广为诟病的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消费这“三公消费”中亚腐败现象的发生。

  目前,我国财政集中了过大比例的国民总收入,而对支出的监督尚不到位,地方政府经常有乱花钱的冲动。就拿近期中央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来说,各地官员“跑部钱进”的场景好不壮观,配套计划资金很快就高达近30万亿元。看上去地方政府保增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其中可能出现的浪费不可小视。

  有专家指出,一个简单的判断政府投资是否过头的办法,就是看政府的奢侈大楼、形象工程是否越来越多。上个世纪80年代,没有几个地方政府盖奢侈大楼,甚至90年代也很少,但是,近几年到处都是。这说明,政府掌握的钱“太多”了,是该扭转“国富民穷”局面的时候了。

  另据国家行政学院有关专家综合各方面数据,包括公开的和一些人大代表的议案,推算2006年的政府“三公消费”规模在9000亿元左右,其中公车消费4000亿元左右,公费出国是3000亿元左右,公款吃喝2000亿元左右。

  90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测算下来,9000亿元占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的22.5%。而发达国家平均为5%左右,其中美国在9%左右,日本在2.8%左右。

  因此,与其让来自老百姓、来自纳税人的钱大量“跑冒滴漏”,还不如把一部分钱直接发给老百姓。这样,既有利于扩大消费,还能彰显“还富于民”的民本思想。

  地方试水 “国家计划”渐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上,部分地方政府的大胆尝试已经表明,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选择。

  仅以杭州为例,2009年春节前向市民发放的1亿元“政府消费券”,据统计,在大卖场的乘数效应约为2倍,在超市约为1.3倍,而在商场百货、家电销售的乘数效应分别为3.59倍和4.10倍。

  尝到消费券“甜头”的杭州市,最近决定再增发6亿元消费券,种类也从一种增加到五种。新增消费券种类包括旅游消费券、社会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对于持证失业人员、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政府也将补发一部分消费券。

  因此,我们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消费券该不该发,而是该怎么发,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国家计划”的问题。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消费券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选择,已然纳入全国上下高度关注的视线,并逐渐形成共识,这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一大进步,值得充分肯定。

  过去,我国内需过多依赖投资,大量新增产能则面向外需,以至居民消费占GDP的比率还不到40%,与发达国家普遍60%—70%的比率相去甚远。这在全球大经济体中是最低的。

  现在,中央将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各地政府也从自身财力出发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探索。这是一个十分喜人的变化。

  可以说,成都、杭州等地“吃螃蟹”的行动,看似一小步,实则是刺激经济与“还富于民”和谐结合的一大步。

  当然,发放消费券还应与多路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手中有钱,而且敢花钱。而这,是另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发放消费券或直接发钱的思路并不矛盾。

  我们欣喜地看到,眼下各地发放消费券日趋火热,发放规模、范围及方式等不断出新。希望这些“星星之火”,不是短期、临时、无序的举措。有关方面应及时从短期和中长期协调考虑,做出一个相对规范的制度性安排,最终形成一个中长期的“国家计划”。

  小小消费券,牵动众人心。近日,全国政协常委、四川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等代表委员已提交有关消费券的议案提案。而商务部近期密集调研后完成的消费券调研报告,也势必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一大焦点。

  可以预期,消费券“国家计划”正向我们走来。消费,这台中国经济增长关键的发动机,必将迎来一个高速运转的新时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