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唐双宁:提升我国金融软实力转变金融增长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 03:51  金融时报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

  记者 金立新

  “一国的‘金融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金融‘硬实力’主要包括金融资产规模、经济金融化程度、经济货币化程度、股票市值、资本实力、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从业人数、外汇储备、金融市场交易量、金融业增加值等等;金融‘软实力’主要包括金融创新水平、金融市场体系发育程度、金融企业治理机制、金融社会环境、金融监管能力、金融国际化程度、金融人才配置、金融文化、金融理论建设、金融国际环境等等。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是金融大国的标志;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是金融强国的标志。”在“两会”即将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关注思考的重心是如何提升金融“软实力”,转变我国金融增长方式。

  唐双宁说,改革开放30年,以数字指标为主的中国金融“硬实力”平面迅速扩张。金融资产规模从1151亿元发展到83.8万亿元;外汇储备从16亿美元提升到1.95万亿美元;金融从业人数从76万人增加到389万人;金融深化指标(M2/GDP)从16%上升至158%;工行、建行、中行位居全球银行市值前三位。而以素质指标为主的中国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却相对缓慢。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创新适应不了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金融创新层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式创新较少,创新机制薄弱,创新人才不足;二是金融市场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价格形成机制不到位,市场国际化程度不足,规范性、透明性、有序性、有效性有待提高,金融市场之间的连通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金融企业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四是包括法律环境、社会信用环境等金融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五是金融监管需要不断改进;六是金融国际化程度不高;七是金融人才配置不平衡,特别是高级金融人才缺乏;八是金融文化建设滞后;九是金融理论建设亟待加强;十是金融国际环境有待改善,在国际金融事务中,中国金融话语权“分贝”不高,与我国经济实力不相称。

  唐双宁说,目前中国金融“硬实力”的发展已为“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国际金融危机也为中国金融“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历史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件坏事,但是从反面教育了世人,又是一件好事。在这次危机中,中国金融机构直接损失不大,并不是由于我们的水平很高,而是由于我们的国际参与程度不够。必须看到,金融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此次侥幸过关并不意味着未来不遇险阻。因此,增强我国"金融实力",转变金融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变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为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

  针对这种现状,唐双宁建议:第一,明确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就是建立可持续的、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金融发展模式,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第二,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按照上述目标,统筹规划设计中国金融"软实力"的指标体系。可以考虑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由体制效率、市场深度、创新能力等构成的竞争力指标;二是由法制健全度、社会诚信度等构成的金融环境指标;三是由文化力指数、理论创新指数、人才结构指数等构成的人文指标。

  第三,将金融"软实力"纳入行业监管和社会评价范围。现有中国金融监管和评价体系多由"硬实力"构成,不能反映金融"软实力"状况。有时恰恰是那些"硬实力"较强(例如资本充足率很高)的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倒下,问题就出在它的文化、机制、理念等"软实力"方面。

  第四,坚持中外结合、循序渐进,实现中国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金融"软实力"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提升过程中,要坚持中国国情并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在提升方式上,要坚持以实助虚,以虚带实,虚实结合的原则,不能脱离金融"硬实力"的进步来建设"软实力";在具体把握上,要坚持既大力推动又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大战略化为若干小目标,分阶段扎实推进。

    相关专题:

    2009两会经济报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