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尹中立:别把住房担保研究当炒作房地产股票题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 03:42  每日经济新闻

  2月27日,有媒体报道了有关住房担保研究的情况,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让笔者不安的是,在很多有关股市评论的文章里,把该报道当成了炒作房地产类股票的题材。在该报道的当日,股市大跌,但房地产类股票表现比较坚挺,3月2日股市一开盘房地产类股票就开始大涨。

   笔者是课题主要参与者之一,在此想告诫投资者,该项研究还只是研究成果,即使成为政策,对当前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也难以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房地产类股票之所以闻风而动,更多的是被一些市场参与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所利用。不少机构投资者在之前大举杀入房地产行业股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判断失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于是不放过任何利好的消息,前段时间的所谓“房地产被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闹剧,就是最生动的故事之一。希望投资者谨慎,投资股票千万不要捕风捉影。

   如果知道该项研究的背景,大家可能就不会产生误解了。住房担保行业在我国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但十年来一直发展不理想,找不到行业的定位,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 “政策定位不清楚”。该行业产生于十年前,当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公积金贷款的问题。按照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公积金管理中心是事业单位编制,如果要把公积金看作一个“基金”的话,公积金管理中心就是基金的“托管人”,需要找一个“管理人”,住房置业担保机构就充当着公积金的管理人的角色。但有关住房置业担保的政策法规对此并没有明确强调,使得住房置业担保行业需要看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脸色”行事。因此,住房置业担保行业自产生以来,既不会被政府所重视,也不会被市场所重视。

   其次,现有住房担保机构“资本金严重不足、抗风险的能力低下”。作为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能力直接与其自有资本金相挂钩,但由于该行业的定位存在问题,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资本补偿机制,当初的出资基本是一次性的,而且由于没有政策优惠,也很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根据上海市住房担保有限公司给出的资料,在现有4000多家担保机构中,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仅占总数5%左右。其中规模最大的天津市津房置业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6.5亿元,而位居第二的上海市住房置业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6亿元。

   按照现行“担保余额不得高于注册资本金30倍”的限制,目前业内最大的天津住房置业担保公司只能为大约195亿元的贷款提供担保,而达到这个规模的全国只有天津和上海两家。

   第三,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报告指出,由于现有住房置业担保公司主要是以地域界限划分经营范围的行业格局,每家住房置业担保公司只是在注册地开展业务,容易受到区域性房地产金融市场波动影响,市场风险过于集中。

   大家互相独立,而且普遍规模较小,很难起到替银行分散风险的作用。比如遇到汶川大地震,如果没有政策上的特殊处理,受地震影响的那些城市的住房置业担保公司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因此,有关住房置业担保的研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该行业找到适当的发展空间。当然,客观的结果当然会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但初衷并非大家理解的那样——为了振兴房地产行业。

   (作者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