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表示中国转危为机的牌还没出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2日 04:08  大洋网-广州日报

  “如果说中国在这场危机的日子不会太差的话,是因为中国经济还有许多牌没有出完,像农地改革和住宅的可持续供应,这些全是硬牌。”一位赶在危机爆发前成功撤离华尔街的金融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评论道。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已打出了三张“硬牌”,一是以优惠政策引入国外资金,二是大规模供应廉价劳动力,三是通过土地积累,即政府通过低价征用土地获得大量资金。

  而目前的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国在这场全球性的危机中还有什么“硬牌”可出?

  “如果说中国在这场危机的日子不会太差的话,是因为中国经济还有许多牌没有出完,像农地改革和住宅的可持续供应,这些全是硬牌。”在最新一期两会特别报道中,《瞭望》特别用了这么一句话。

  在两会即将召开之际,《瞭望》的这篇文章读来颇有深意,或许其中已描画出中国应战危机的“路线图”。

  为此,本报从这篇近万字的文章里,提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全国的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初步形成,可是统一的土地市场,特别是建立农村的土地市场仍面临较大的阻力,这使得蕴藏在农地里的巨大财富无法释放。

  硬牌之一

  农村土地改革

  中国政府正试图通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来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2月1日由新华社全文播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28条政策措施。

  中央一号文件称,“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在28条措施中,最具突破性的是有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表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这一政策,农民将获得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将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将稳步开展,承包地块的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将落实到农户。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情况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盘活农村土地市场意义重大,”一位深度参与农地改革决策的专家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全国的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初步形成,可是统一的土地市场,特别是建立农村的土地市场仍面临较大的阻力,这使得蕴藏在农地里的巨大财富无法释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能否续写1998年的传奇——唤醒沉睡在农地里的“最大潜力?”这是观察当前中国经济的一大看点。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美国家已成功通过有效的金融政策,以先租后售等方式将保障性住房设计成为一个能够产生长期回报的投资品,并拉动巨大的国内需求,但类似的政策尚未在中国流行。

  硬牌之二

  经济适用住房

  对农地进行确权、登记和流转,很容易让人想起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通过住房的私有化以及建立房屋交易市场,将存量巨大的公房变为资产向市场投放,使房地产开发空前活跃,由此拉动内需度过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在去年的一份年度报告里,对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作出评价:“仅就其对经济的影响来说,在迄今为止所有的制度改革中,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联产承包制和上世纪90年代初的土地有偿使用可以与之相比。”

  然而,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还有一大任务没有完成——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至今仍未建立。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为此提出了一个“更长远的、可以大规模吸收流动性的制度改革方向”:

  “借鉴1998年房改的经验,在劳动力充裕,要素价格较低的经济周期里,大规模建设新的廉租住宅,10年或15年之后,进行新的‘房改’。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经济低谷阶段就业和产能过剩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下一阶段经济起飞,积累‘存量’资产。特别重要的是,可以大幅增加不景气周期里的社会稳定性。”

    相关专题: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