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QDII基金境外投顾探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2日 02:47  第一财经日报

  李明明

  编者按:

  雷曼的破产已经引发市场对QDII基金与境外投顾关系考究,而工银瑞信解除聘用外资投顾而选择“单飞”却再次让QDII基金与境外投顾的关系摆上前台。

  与此同时,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寒风吹得QDII基金“重感冒”。自2007年出海以来,QDII基金的糟糕表现让投资者“大跌眼镜”:截至2009年2月26日,9只正在运行的QDII基金有4只基金的净值低于0.5元、1只净值为0.514元,而只有2只QDII基金的净值超过0.8元。

  面对此情此景,市场将再次直面QDII与境外投顾的关系。

  

  上周,工银瑞信公告了其旗下的QDII将不再聘用境外投资顾问。随后,市场对QDII基金与境外投顾的关注开始持续升温。不过,虽然QDII已经在境外投资一年多时间,但是市场和投资者似乎对QDII的境外投顾依然知之甚少。由于基金公司未被要求对其与QDII境外投顾的合作协议进行披露,所以后者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显得有点“神秘”。

  境外交易的“幕后主导”?

  尽管工银瑞信在公告中称不再聘用境外投资顾问是因为该公司自身已经具备了对工银全球全部资产进行自行管理的能力,但很多业内人士对这一说法半信半疑。一位基金分析师在工银瑞信公告当日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境外投顾在国内QDII中的定位很不明确,不同公司情况差别可能很大。言外之意就是有的QDII境外投顾可能形同虚设,有的则实权在握。

  而一位接近QDII运作的内部人士的说法则更直接:部分QDII的实际决策人是境外投顾,国内投研团队可能是“傀儡”。

  “比起A股,全球市场对内地的基金经理来说就像汪洋大海。就算基金公司能够从香港地区或台湾地区请到熟悉全球市场的专业人士,可是整个QDII投研团队的力量整体还是偏弱。所以基金公司到境外投资,H股还好一点,说到全球市场,他们对境外投顾的依赖性其实非常高。”

  据了解,在去年雷曼兄弟出事之前,相关部门曾对各QDII有过一次现场检查。当时已有一家合资公司就因境外投顾实际的交易权限过大而接到了监管部门出具的检查意见。

  理论上讲,境外投顾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向QDII基金经理提供研究报告与投资建议,由基金经理做出投资决策。但是实际操作中,境外投顾“先斩后奏”的情况或许并不鲜见。除了投研力量跟不上外,还有交易时间这个很现实的问题。内地的QDII投研团队不可能做到24小时交易,实际上他们的作息时间与A股的投研团队并无不同,因此,必然有一部分交易是在夜间由境外投顾来完成的。正因如此,“QDII的合规工作可能要比普通A股基金差很多,他们经常是境外投顾先买股票,事后再向基金公司补投研报告。”一位法律人士如是说。他同时也告诉记者,在拟定与境外投顾的合作协议时,双方可能会默契地就交易这一部分的具体条款加以“技巧性”地回避。

  Wind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正在运行的9只QDII中,主战H股的有嘉实海外、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华宝兴业海外中国,而银华全球、工银全球、华夏全球和上投亚太优势的H股投资占基金净值比均在30%~40%之间。投资H股比例最低的是南方全球和交银环球。

  或存“灰色地带”?

  “挂顾问之名”——这种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等决定了境外投顾在为QDII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风险控制的“灰色地带”。

  据一位QDII基金经理透露,境外投顾从内地QDII拿到的顾问费其实很少。目前行业内通行做法是将顾问费与基金规模挂钩实行浮动,费用从QDII1.8%的管理费中提取,费率范围在0.3%~0.5%之间。按这一方法计算,4只老QDII的顾问费约有1亿多元人民币,而5只新QDII支付的顾问费在几十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

  上述内部人士认为,对于那些国际大腕的境外投顾来说,比起顾问费,QDII的交易佣金可能来得更实际一些。

  以上说法仅是业内的一种猜测。不过即使境外投顾并不存在交易佣金的利益驱动,漏洞或许存在。

  境外投顾全球客户众多,QDII只是其中之一。尽管有的境外投顾是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但在操作层面上,QDII往往无法获得更优厚的待遇。上述内部人士就指出,很多境外投顾在为QDII做交易时存在成交价并非最优甚至不够合理的现象。这可能也是监管层一直希望基金公司独立决策的原因之一。知情人士透露,管理部门一直鼓励基金公司QDII团队的本土化,尽量减少对境外投资顾问的依赖,也正因如此,在审批QDII资格时,证监会才会有“1+3”的设置(即申报QDII资格的基金公司内部至少要有1个有5年以上海外投资经验的中层以上员工,以及3个3年以上境外投资经验的一般员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