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向调节政策难持续中国经济W形复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8日 01:43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们全球的分析员最近做了一个对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这个预测叫基准预测。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这是个概率比较大的情形,但是肯定还有向上或者下行的风险。该基准预测是:今年第一季度会在负5%到负6%,然后在今年第二季度会有所反弹到负3%左右;下半年可能会恢复到0左右,明年可能恢复到1%的增长。

   国别的全年预期:美国是负增长2.7%,日本是负3.9%。我们的经济师也在不断修改他们2009年的预测,有关日本的最新预测是负6.6%。

   去杠杆化减少GDP增速2%

   与其它大的国家相比,美国有比较大的能力来刺激经济。我们分析员的研究显示,美国的财政刺激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一直会持续到明年一季度,估计都在3%—4%的影响。但到了明年二季度以后,财政刺激对美国的经济就成为一个负的影响。

   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另外一个大的板块,就是对金融体系复苏的方案。其中一个是不良的资产的处置,用我们常用的话来讲就是“建立一个坏银行”,但我们自己的分析员觉得可能需要5000亿到10000亿美元才能处理不良资产。

   刚才讲的是最近的一些进展情况。下面我想简单描述一下我们对下行风险的一些判断。

   一是短期内的下行风险。从实体经济来看有几个是非常确定的下行风险,一个是信用卡的违约和债券违约的上行;其它非金融企业的倒闭。另外,东欧等国家可能出现货币大幅度贬值,导致类似于1998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欧元区内部可能会出现分化的一些力量,最近的如冰岛,而西班牙和东欧的其他一些国家的银行体系也可能出问题。

   中期的担心则是美国消费者去杠杆化。我们的研究显示,由于美国的储蓄率上升,而且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三年甚至比三年更长,即使美国经济在一两年当中恢复的话,美国的消费也难以恢复到原来正常的水平。因此,过去美国的进口增长速度是8%、9%左右,但是今后三到五年估计进口增速只能恢复到2%-3%,这是由于美国消费者的去杠杆化导致的。

   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我的基本结论:美国消费者的去杠杆化可能使中国GDP长期增长潜力下降1.5—2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将呈W形复苏

   至于中国经济,我们认为会出现W形复苏。如果没有政府刺激政策的话,单靠企业部门的自主恢复应该是接近U形,或者叫V形,因为企业部门目前面临的是生产能力过剩需求不足,他需要通过两年的时间把过剩的生产力消化掉;对于小企业来讲是退出这个市场,这都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政府的刺激措施会改变这一形态。由于金融和财政政策的刺激,短期内经济可能会有爆发性的成长,但是长期很难持续。所以政府的刺激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倒V字形,把倒V字形和企业部门的U形,叠加起来就形成一个W形。这种W形在1998年、1999年就出现过。

   我这里讲一个贷款增速不可持续的理由。目前的环比贷款增速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将全年广义货币增速控制在20%以内,我们预计到4月份之后,每月新增贷款必须从现在的1.6万亿下降到三四千亿,否则中国的通胀压力将难以控制。理论上来讲意味着一年半以后通货膨胀压力可能是30%,所以很简单的理由是不可持续。

   从财政上来讲,如果我们以9500亿的中央财政赤字为基础,再加上地方的财政赤字,总和将占GDP的3%左右,与去年相比,增量部分估计在2.6%左右,这个增量比历史上任何主动财政赤字的增量都要高,几乎是1998、1999年每年财政刺激力度的3倍。如果要保持这个力度的话今年3%,明年6%,后年假设全球大环境还没有改善你还要保持这个力度就到了9%,财政将出现刺激力度难以持续。所以我们提到政策上的倒V字形的情况。

   从企业层面上来讲,我们主要担心的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制造业。政府主导的项目和非政府主导(企业主导)的项目相比,前者占15%,后者包括制造业、房地产等等占了85%,所以即使在短期内政府有倒V字型的拉动,也很难在一年、一年半的过程当中完全抵消私营部门这么大的投资额下行的风险。所以这是从企业层面来解释二次见底的可能性。

   出口的下行风险。历史上欧美的GDP如果下降1个百分点的话,中国的出口就下降7个百分点。把这个逻辑、相关性套用到今年的模型里面去,我们发现中国的出口增速要下降到负5%左右,跟去年的9%相比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下行空间。

   另外,货币政策扩张在未来几个月之内应该有所控制。房地产则还有一定的刺激空间,我非常支持实行个税抵扣。财政政策方面,目前的4万亿中花一两万亿去做基建投资保增长,达到的保稳效果未必会高于几百亿非常有针对性的进行保稳定的一些操作。

   (本报记者整理报道)

    相关专题:

    21世纪资本市场年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