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模式户籍改革值得仿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7日 23:00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官建益

   没想到好事情还要遭受这么多的非议。

   上海市政府日前印发《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的通知,凡是符合条件持有上海居住证7年以上的外地来沪创业、就业人员均可通过申请以获得上海户籍。

   这对上海、北京等特大型城市的外地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笔者的几位朋友纷纷在网上传播这条好消息,议论的重点是赶紧买房,领取居住证,排上N年转户口,堂堂正正地让自己的孩子能在北京、上海考大学、就业、生活和工作。

   但是这只是一天的高兴,次日,就有媒体采访北京市的有关部门,说北京没有这样的考虑,北京和上海没有直接可比性;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说法看成是冠冕堂皇的说辞也就罢了,在接下来的有关专家访谈中,我们也听到了对上海模式的“说三道四”,核心的理由是,户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取消附加在户口身上的各种特殊利益,而上海的做法恰好是强化了户口的这种利益,是不值得提倡的。

   这样的说法的确让人由衷佩服,因为如果能取消附着在户籍身上的特殊利益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多少情侣因为户口问题劳燕分飞,多少家庭因此夫妻离散,多少孩子因为高考回原籍考试的制度耽误了大好的前程。如果能取消户口带来的各种特殊利益,相信所有因此经历磨难的人们都会拍手称快,都会对这些专家学者管理者拱手道谢。

   但实际的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仅就高考和社保两大项,就不知道何时能解决。高考讨论一个文理分科就扯不清,更甭说全国统一划线甚至取消现行的高考制度;社保问题表面是2012年全国联网,但实际上单位缴纳的部分,个人在转回原籍时只能带走20%,这样的差距有多大,大家心里自然明白。还有无数的问题,哪一天能讨论清楚说个明白再执行下去,十年还是二十年抑或三十年?

   网上有人说否定上海方案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笔者不能这样批评说话者,但是无数在北京、上海工作的精英白领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痛,因为没有当地户籍,办个护照要回原籍,签证还要回原籍,这只是工作上的事情;落实到生活中,拿着暂住证人们的子女就读要办手续复杂的借读,学校就甭挑了,让你进学校读书就不错了。更令人气愤的是,子女从小学就在北京读书,到高考的时候非要回原籍考试,学的教材都不同,回原籍怎么考?这不是贻误子女吗?这有起码的公平吗?

   于是这些外地人把希望寄托在转户口上,但是北京去年异地转为北京正式户口不过千人,几百万外地人的户籍猴年马月能解决问题?这一次上海终于推出了一种试点办法,虽然这种办法从理论上说有点和户籍改革初衷相悖,但是任何改革都不是理想化的,这样的改革试点至少给工作在上海的外地人一条出路。

   当然,上海的政策要执行好,的确有一个监督的问题,其中滋生的腐败也肯定会有,但这是另一层面的问题;每年的限额10万(尚未确定)也实在低了点,但是这与过去每年的不过千人比还是有天壤之别;限制的条件也太苛刻了点,难道普通人就不应该有上海户籍吗,但是凡事总得有个先后,这样的限制至少有个相对的公平吧?

   上海的做法虽然有点头痛医头的味道,但是辅助的作用还有很多。看看转户的条件就可以看出,可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目前上海有希望够得上转户口条件的潜在人数在百万以上,而上海的存量房不过是数十万套,通过居住证申领需要固定住所这一条,就可以启动不小的房产消费;鼓励外地人到沪创业,凡是投资额度高的人员也可优先转户;还能鼓励提高学历,提高技能,高学历和高职称都能成为优先的条件。客观地说,这是一个留住人才、留住资金和激励进步的好政策。

   从这些方面讲,上海求实的做法的确值得北京的同志们深思,北京和上海到底有多少差别?

   差别再大,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是一样的吧。如果北京要另起炉灶也是可以的,相信北京智慧一定不会输给上海的同行。两会就要召开了,像这样体现民意的提案自然会引起全民的好评。还是上海的同志会算账,上海1900万常住人口中,还有600万没有上海市户籍,面对新政策,他们将对自己的管理者作何评价是显而易见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