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振兴经济的王牌怎样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7日 22:59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面对国家经济增长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近已提出今年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内需。然而在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将要打出的下一张牌究竟是什么?许多人预料这张牌无疑是起支柱作用的房地产业之振兴。但问题是,这张众所瞩目、备受争议的王牌究竟如何打?

   我们清楚地看到,房地产业之所以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出局,其实充分表明了政府在十分重要的房地产业振兴上的政策犹豫。政府不愿意国家政策的扶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房价继续高企的最后推手,亦不愿意民众与高房价的博弈因为政策的干预而宣告失败,不愿意房价合理调整和回落的周期人为延迟。

   已经出台的汽车、钢铁、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政策的含金量,特别在税收和财政上,享受政策扶持的力度均为空前。正因如此,政府担心如果在政策上给予房地产业继续减免交易的税费,放开二手房贷,并且融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则这种政策提供的救助空间,或将让房价继续维持在高位。

   毫无疑问,目前房地产市场萧条的根本症结仍在于高房价,破除房地产业困局的关键就在于价格调整。

   开始于2007年底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2008年以来下行速度不断加快,下滑幅度不断加大,房地产价格频频回落。虽然政府出台了各种刺激性政策,但市场对房价进一步调整的预期持续增强,短期需求大幅下降,观望氛围日益加重。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已指出,受制于改善型、投资型需求延后,短期内房价下调将成定局。预计2009年房地产市场将步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需求方短期内难以走出观望。该蓝皮书还认为,开发企业将会迎来一轮“洗牌”,供需双方作用下,房价面临进一步回调。

   显然,房地产业全面的价格调整或价格回归理性,已是改变不了的趋势。但信心却也需要提振起来。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之大,上下游影响的行业之多,众所周知。2008年11月,温家宝总理亦曾提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具用品等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对金融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这表明中央政府明确肯定房地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抑制高房价已是中国绝大多数民众的愿望,也是目前社会的倾向。房价如果再度暴涨,也是对不堪重负的中国经济的严重威胁。我们必须冷静面对现实,不让房价继续上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官最近也说,住房价格飞涨,除了极少数高收入家庭外,几乎所有家庭都难以承受,因此房价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催化了这个调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确定要“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现在,是回到购买力的原点上来观察房地产市场问题的时候了。

   政府当前第一需要的,是房地产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及其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其次才是来自于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和土地出让金。对于政府而言,保持房地产高成交量比维持高房价更重要。以适度调低价格换取交易量,房地产投资才能持续下去。如果天价低量,所谓有价无市,销售冻结,会倒逼投资剧降。最终将使得政府既不能获得来自房地产的税收,就连民众就业岗位也不能保证。

   简而言之,以房地产消费拉动内需的根本,就是降价、增量、拉动投资,带动就业,保经济大局。十分严峻的供过于求,使房地产业的2009年仍将处于调整期。

   此时此刻,政策和消费预期最应避免出现双重混乱,市场也应避免情绪宣泄多于理性思考。虽然好的政策有可能会扭转局势,却并非政策一出就立刻会有好的变化,而是要看什么样的政策更有利于市场和产业发展。

   目前来看,有力的政策应是保障性住房通过投资或者收购来取代新建;而政府对土地出让、拍卖应有严格的限制。此外,市场不应将房地产业振兴和抬高房价直接画上等号。

   参考房地产价量的变化,我们或许可以衡量未来出台的相关政策是否有效。比如在2007年,行业出现的是价升量增的局面。2008年,价缩量跌,泡沫开始破灭。2009年,仍然正延续2008年的局势。若一系列新的政策出台后,可以推动销售价格在一个社会普遍接受的价位上稳定而销量上升,这将是令人乐观的结果。也许,最坏的时刻还没过去,但最好的机会却可能已经到来。而只有房地产业复苏才可能带动国家经济顺利走出低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