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宋超 本报记者 李芃
尽管昆明拿出本市三家大医院来进行民营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但至今,三家合作伙伴只有意向性协议,还没有最终拍板。
阳春在即,但地处高原的昆明,阳光却是异样的强烈。
“现在还在打地桩。”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南市区医院建设项目施工工地旁休息的工作人员说。该项目是昆明市政府拿来进行公立医院改革的第一项目。
昆明市卫生局局长许勇刚感到,昆明市委书记仇和的到来,让医改加速了。对于昆明医改思路,许勇刚解释为:存量不变,只加增量,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公立医院的改革。
“你看看现在昆明的医院几乎全部窝在那,”许勇刚站起,手指向窗外的金马碧鸡坊附近,“必须要把昆明现在的医疗格局打破!”
“要让民营资本搅活”
一年前,昆明医改正式启动并下发昆明市《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发展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医院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两个文件。
对于《发展意见》中所提出的改革总目标:到2012年,民营医疗机构资产占全市医疗总资产的比例达到70%以上。许勇刚解释,改革后,新建和改制后的医疗总资产的民营成分要占到70%以上,而不是所有公立医院都要让社会资本占股70%。
“我们不是卖光。”昆明市副市长廖晓珊在改革开始时表示,尽管昆明市邀请了宿迁市卫生局局长葛志健参与修改当地的医改文件,葛志健全程参与了宿迁医改。
而改革来源于昆明市卫生局调研后全市医疗状况的困局。
昆明目前的千人人均医师数为4.4人,人均床位数为3.9个,仅与西部其他省市比就严重的不足。而全市的公立医疗总资产为32个亿(加区县为50亿)也都集中在市区一环以内,全省医疗服务的市场120个亿,昆明就集中了70个亿。
“过度集中,优质资源没有,垄断性经营是最大的困局。”许说,“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没有,再让政府投资,用纳税人的钱给少数高消费人群提供服务,有损于社会公平,不如交给市场去做,让民营搅活‘死水’。”
昆明共有民营医院78所,资产5.8亿,占到昆明市医疗总资产的15%,据此测算,增加50亿的民营医院资产才能达到医改的目标。
尽管每年卫生经费已经达到5.4亿,年均增长高达37%,但对于拥有三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昆明政府而言,政府财政投向的重心显然是公共卫生领域。
此次昆明医改中明确提出要引进社会资本的,只有昆明市儿童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口腔医院三家公立医院。三家合作的意向对象最终确定为:正大集团、云南城投和香港通策医疗。
资本迟来背后:股权与改制
许勇刚坦言:“医院和投资方就改革的具体问题也沟通过多次,第一个儿童医院的项目地价也还没协调下来。”
在具体的改革项目中,儿童医院要在南市区新建一个分院,而第一人民医院则选址北市区扩张地盘,两个新项目分别需要引资6.99亿元和8.6亿元。
按照昆明市里最初的设想,社会资本只能参与新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但不能染指引资医院的存量资本。而这让投资方觉得很棘手。
“新医院在病人来源、医护人员、设备使用等方面,必然和老医院有扯不清的联系”,之前有意投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家医院投资管理公司CEO程澜(化名)者表示,“一旦使用了原有医院的品牌,很多资产的归属问题就讲不清楚了,而投资方如果动不了存量资本,会很被动。”
程澜的公司曾在五年前托管了东部沿海某市的一家公立二级医院,由于没能取得产权,他们在管理中遇到很多掣肘。这次在昆明,他们不希望重蹈覆辙。程澜告诉记者,这也是参与两家医院谈判的投资人共同的想法。
“一切具体的细节可以再商谈。”许勇刚说,“我们要的是管理运行机制,所以政府在改革后绝对不会控股,存量资产打包引资,民营整体性参股。”投资方在竞争性谈判文件送达一个月后,与昆明政府的沟通有了这样的结果。
为了更好的经营,程澜和儿童医院的意向性投资方、正大集团旗下的正大医疗(控股)有限公司,都提出了医院整体改制的要求。
实际上改革后医院经营权的确定,董事的架构和权利,人事派遣等是为投资方和政府博弈的真正的焦点,而国有成分的存在使得博弈更为复杂,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昆明市政府的条件是投资方继续聘用原来医院的职工,保证其工资待遇不低于改制前,并且每年要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对于落聘或退休的人员,投资方必须按照昆明当地的标准给予社保补贴,大约每人7000元/年。
另据许勇刚透露,卫生局正向编办申请“凡是改革成功的民营医院可以享受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的政策。
双方似乎谈妥了,“4月份,昆明的医改会破局。”许勇刚说。
“政府即使只有0.4%的股份,也拥有100%的话语权”,程澜还是有些担心,最后一次去昆明商谈是在去年10月底,但是自那以后有关医院的改制却迟迟不见动静。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