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感于“满城争说小沈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7日 00:06  中国经济时报

  ■韩三洲如春节拜年的一句段子所说的那样:除夕夜捧红了小沈阳。果不其然,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因参演《不差钱》获得小品类一等奖的小沈阳一炮打响后,成为老少皆知的明星。就在我所居住的京城,节后每每闻说的不少话题,都是与小沈阳有关的,动不动就听得有人随口说出一句“不差钱”。这小沈阳究竟是谁,这般火暴?上网查了查,才知道今年28岁的小沈阳原名叫沈鹤,曾用名:沈阳,还有一个英文名Xiao xunyang(小损样儿)。他本是赵本山的徒弟,曾因男扮女装的另类二人转表演,在刘老根大舞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得以名动四方。照着赵本山的话说,就是“他女腔女调的表演分寸把握得很好,不招人烦,有可能我不发现他,这个人才就烂在歌厅里了。”

  由此,让人想到百年之前的京城,京剧界有一个标杆性的重要人物,就是一代京剧宗师、“粉墨王侯”的谭鑫培,也曾经享受过今天小沈阳的这般殊荣。因为谭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上至太后、皇帝、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各个阶层成为京剧的忠实观众。那时的北京街头,也到处是对谭派唱腔的模仿,所以,此后百年中国的文化市场,京剧能特立于众多剧种之上,迎来了高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新时代,以致有新编竹枝词吟咏:“家国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还有那百年之前,万口争传的“闪开了!”。据张伯驹回忆,他七岁时在天津茶园看杨小楼的《金钱豹》,亮相扔叉,威风凛凛,大喊一声:“你且闪开了!”观众齐声喝彩,为之夺魂。此后,津门的大街小巷齐学“闪开了”不绝,犹如今天举国上下声口相传的“不差钱”一样。

  自然,也有不服气的。那京剧是什么?是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标识之一,是国家教育部门“要从娃娃抓起”的阳春白雪。那二人转又是什么?粗俗不堪,是不入流的民间玩意,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可惜的是,几近半个世纪了,自“梅尚程荀、余言高马”这些大师逐一凋零之后,京剧已到了无人喝彩地步,更不要说“争说”了。每年的春晚,充其量不过是应应场、走走步而已。更让人不解的是,今天的京剧,令本就不多的“戏迷”也不得其门而入。前些时,有人在报上抱怨,想听一场程派青衣的清唱,门票居然八百,不能不让人徘徊却步、望门兴叹。几天后,有人在报上纠错了,这门票岂止八百,是一千六百元啊!由此看来,这门子国粹是要成心告别咱老百姓,走自己精致化与贵族化的那条路了。

  “有心种树树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从清末的“争说谭叫儿”到今天的“争说小沈阳”,这大俗大雅的百年流变真可谓是一个大逆转,阳春白雪的优雅温婉,竟抵不过下里巴人的粗放直白。这样一个文化现象,倒是值得相关人士去琢磨、去回味的,千万不要简单地复述一句“不差钱”了,就一笑了之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