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方言与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7日 00:06  中国经济时报

  ■陈鲁民如今,被人说没文化是很丢人的事。这不,上海某晚报因一篇文章中有“说上海话没文化”的言论,没想到竟掀起轩然大波,众多网民口诛笔伐,形成巨大压力,结果晚报被迫道歉,编辑受到处分。此事的是非曲直姑且不论,至少有一点是令人欣喜的,大家都以有文化为荣,没文化可耻。须知,30年前还有许多人以“大老粗”为荣,尊奉“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所以就这一争论来看,社会进步还是明显的。

  但要说清方言与文化的关系,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讲方言和有无文化并无直接关系,但有时又确实被人硬捆绑在一起了,就是从一个人的口音来判定其是否有文化。

  从历史上来看,讲陕西方言曾被视为有文化的表现,因为西安做了多年古都,曾是大批文化人云集之地,川人李白,豫人杜甫、白居易,鄂人孟浩然,当时大约都要操一口半生半熟的陕西话来交流。有宋一代,讲东京(今开封)方言,也是有文化的表现,想想看,苏东坡、柳三变、辛弃疾、秦少游们,都曾用开封话吟诵其不朽诗篇,肯定会让今天颇受冷落的开封人备感欣慰。

  北京话从方言变为“国语”,现在叫普通话,也不过几百年历史,当然,严格讲,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得感谢明成祖把国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的同时,也把大批文化人和文化典籍一起都裹挟而来,使北京成了文化中心。

  国外也不乏此事。法语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最优雅、最有文化的语言,以至于18、19世纪的欧洲,特别是东欧,那些贵族的文化沙龙里,都以讲法语为荣,讲本国方言反被视为没文化的表现。在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里,多有这种场景的描写。贵族家的孩子发蒙,别的可以不学,法语是一定少不了的,否则长大了会被人瞧不起。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就是因为说话带有土里土气的南方口音,而屡屡成为嘲笑对象,自然也包括没文化之类讥讽,其实人家小布什还正经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是第一个有MBA学位的美国总统 。

  可见,将口音与有无文化相联系毫无道理。国学泰斗章太炎讲余杭方言,学问大家王国维讲浙江海宁话,史学巨擘顾颉刚讲苏州方言还严重口吃,大“理论家”陈伯达讲福建话,诗人儒将陈毅讲四川话,他们都是一辈子讲方言,真正的“乡音未改鬓毛衰”,可谁又能说他们没文化呢?当然,浓重的方言也确实影响了他们的对外交流,有一次章太炎开讲,慕名而来者把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可他的方言实在听不懂,只好每讲一句再要他的学生“翻译”成国语,实在大煞风景。

  再看看今天的舞台、屏幕上,几乎已形成表演定式,讲带有江浙口音普通话的多半是专家学者,讲带有广东口音普通话的八成是老板大款,讲东北口音的则肯定是农民——这要感谢赵本山,讲四川口音的是农民工,这些角色的文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而文化差异如果和方言固定挂钩,也不无文化歧视之嫌。好在大家都很豁达,知道这是演戏,不必当真,哈哈一乐也就过去了。

  当然,讲方言也有占便宜的时候。军阀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特别重用老乡,流传民谣:“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当初奉军横行北京时,谁要会骂一句地道的“妈巴子”,售票员都不敢要他买票。早些年,我在西安交大读书,食堂卖饭师傅都是上海人,我跟上海同学学了几句上海话,每次打菜都要比别人略“丰盛”一些。看来,讲方言有无文化且不论,时不时也有“意外收获”呢。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