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正一
金融风暴中,不少企业对于招聘一事,或含糊其辞,或避之不谈。一些大学校园宣讲会不幸沦为表面文章,枉费求职学生满腔希望。
不过,在一片招聘迷云中,也有例外。日前,毕马威公开表示仍将新招毕业生2000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当大部分企业在招聘问题上“节衣缩食”之际,毕马威抛出这么一个招聘“大单”,是行业使然,还是有意逆水行舟?而在继续新人招聘之路的同时,毕马威老员工的际遇又将如何?
身处“智力密集型”行业的毕马威,人力成本无疑是最大的开销,在坚持招聘背后,它究竟算了一本什么样的账呢?
新人无法换旧人?
在金融风暴中存在这样一种争议,企业选择起用低成本的新人替代老员工以求节约成本,但反对的声音则指出培训新人的成本未必比使用高薪老员工低。
对于这样的争议,毕马威华东、华西区首席合伙人蔡廷基则提出了第三种不同的看法:新人和熟手是两个不同概念,“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谓‘熟手’与‘新人’是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换句话说,两者并不具有可比性,也就不存在使用哪一种人才更节约成本的问题。
蔡廷基的这一观点,基于毕马威独特的企业文化。“毕马威并不是一个培养熟练工的地方,在这里每个人都想往上升迁。”蔡廷基表示。
举例而言,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毕马威,从月薪5500元的最底层开始做起,从审计员到助理经理最后到达合伙人的位置,每一年都会有升迁机会。
而一旦员工在某一个层级止步不前,那么意味着其在毕马威的潜力已耗尽,换言之,毕马威不再是适合其发展的地方,离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毕马威有一套成熟的考核体系配合这种企业文化。员工在接手每一个项目的同时都将接受该项目主管的考核。与此同时,该员工还将接受直接上司的定期考核。毕马威的考核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任务完成时间、质量、客户满意度等硬指标。另一个方面则考量员工完成任务的软实力,包括沟通能力、责任心等11个指标。
“不可否认,打分的时候会出现主观干扰因素,比如有的合伙人心肠硬,有的合伙人心肠软,”蔡廷基表示,“一个员工要做五六个项目,那么我们会综合考虑这五六个项目主管的考评意见,通过均衡各方意见来剔除一些主观因素。”
在不停的考核中,员工每年都会和直系主管约定来年的计划和任务,若达标则可以升级。在这样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环境下,每一个员工都需要铆足劲向最高点进发。
然而能走上金字塔制高点的毕竟不是多数,因此不断有人选择离开。2007年员工的流动率约为14%,而去年在金融风暴中这个数字下降到11%。
“离开并不等于淘汰,一些人出去找到了企业财务总监的职位,发展也很好。”蔡廷基反复强调,这是一种双向选择,也是对企业文化的选择。“若在某一个级别的岗位上无法再上升,那么说明他已经不能胜任现有的岗位,那就需要重新明确自己的定位。”
在这样一种企业文化氛围中,不断有人离开,因此不断需要从基层补充人才,好比活水需要新鲜的源头。即便在金融风暴中也不例外。“较之外聘‘熟手’,我们更喜欢自己培养的人才。”蔡廷基说。
该减的和不该减的开支
2008年的校园招聘,毕马威延续了上年的气势,校园宣讲、酒店活动,一样都没有少。但是金融风暴的阴影还是随处可见。在招聘过程中,蔡廷基有切身体会。比如学生们就一再地带来这样的暗示,“今年学生对于我们的面试机会更加重视,穿着方面也显然经过了精心准备,”蔡廷基说,“以往甚至有穿拖鞋来参加宣讲会的学生。”
今年应聘毕马威的应届生人数比往年增长了10%,海外留学人员申请人数的增长尤为明显,接近30%。种种变化说明了金融风暴对求职者的影响。与此同时,IPO和并购案的大量减少,也令毕马威自身感受到了冬天的寒意。
不过蔡廷基强调,金融风暴的当口,企业内审、金融风险管理、重组服务、法证会计(包括诈骗风险管理)以及转让定价等方面依旧有新的业务增长。
在整体而言业务量下降的背景下,蔡廷基希望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让员工和企业一起度过冬天。而这种过冬的前提则是 “招聘投入,员工升迁以及培训这些开支不能减免”。
当然,毕马威依旧能找到许多省钱的法子。
例如,在可选择的资源较多时,毕马威打算通过对招聘渠道作适当选择,及减少异地招聘所需支付包括如安家费在内的额外费用来减少部分招聘成本。“金融风暴中优秀的人才跳槽更谨慎了,而我们的优秀人才也不会轻易离开。”蔡廷基对于金融风暴中人才抄底一说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在风暴中节约成本的方法之一便是减少使用猎头。
整体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也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工作总量的下降,加班的情况得以缓解。毕马威目前要求经理仔细安排并认真审核每个员工加班的安排,尽可能地减少加班情况的发生。这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为公司节约了加班费。
当然,在眼下,以往不停加班加点的员工也可以享受一下个人假期,并同时为公司的成本节约作贡献。
“事实上,金融危机对合伙人的影响要更大一些,”蔡廷基举例说,“现在我出差要坐公务舱的话就要自己掏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