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银行国有化:想说爱你不容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3日 02:34  金融时报

  记者 陶冶

  上周五,美国股市再创本轮熊市新低,连日下跌的金融股又一次成为拖累大盘的罪魁祸首。其间,有关美政府将实行“银行国有化”的传言成为投资者抛售银行股的主要原因。迫于市场压力,当天下午奥巴马政府专门发表声明,称坚持私有化仍是美国银行系统的正确道路。至此,美国政府与市场之间围绕“银行国有化”的传言展开了首轮交锋。

  正方:“国有化”已成唯一出路

  其实有关美国银行国有化的话题,早在去年10月危机爆发之初就已经可以听见零星的声音,但因其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一直处于边缘地带。这一想法真正开始成为热门话题,引起朝野重视并触痛美国市场神经还是最近一两周的事。原因很简单,从美国前财长保尔森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失败,到“坏账银行”方案的两次夭折,再到现财长盖特纳金融稳定计划的语焉不详,加上不争气的美国金融机构业绩,“国有化”这一最后选项似乎变成了唯一选项。彻底捅破这层窗户纸的是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教授鲁宾尼。这位准确预测本次金融危机的前诺贝尔奖获得者15日在《华盛顿邮报》撰文称,若不想重蹈大萧条或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覆辙,美政府实行银行国有化是唯一出路。

  他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表示,应该参考上世纪90年代时瑞典实行银行国有化的做法:先将银行收归国有,清理重组,然后再将这些国有银行迅速地卖给私有部门。“很显然这是暂时的,没有人支持政府永久性地将金融体系收归国有。”他说。

  鲁宾尼认为,政府救助银行的出发点是这些银行规模太大,一旦破产,美国经济将无法承受。为此,政府积极周旋,期望这些银行在政府的资助下,通过系统内的重新组合来摆脱困境。然而现实是,在大摩收购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以后,在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以后,在富国集团收购美联银行以后,人们看到的是三个规模更大的、更不能任之破产的问题机构。“把两个坏银行放到一块儿不能变成好银行,这就像是两个醉汉试着互相支撑着站立一样。”鲁宾尼说。

  因此,“如果你接管一个大银行,然后将其资产分成三或四份,可能你可以创建三或四个地区或国家银行,这样他们就更强大了!国有化要做的是与整合相反的动作。在现阶段整合坏银行是创造一个更大的系统性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接管后再分割。”鲁宾尼建议。

  截至上周五以前,已经有多位重量级政府官员及业界人士表示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对国有化的做法。15日,美国共和党保守派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他认为不能将银行国有化这一想法排除在外;三天后,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也表示“可能有必要暂时对部分银行实行国有化以帮助其快速、有序地重组。”紧接着,上周五美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多德在接受彭博新闻社采访时又表示“最终可能还是不得不这么做(国有化)”,称恐怕“至少得(国有化)一小段时间。”而就在两周前,多德还曾坚称美国不会将银行国有化。

  反方:“国有化”后患无穷

  相比于支持国有化声音的从小到大,反对国有化的力量一直都很强大。最主要的反对者当然就是那些大银行家了,过去一周因国有化传言而接连跳水的银行股着实让他们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因为一旦被接管,这些银行的股票将变得一文不值。仅以上周五为例,当天纽约股市收盘时,美国最先接受政府注资的八家金融机构的总市值缩水近5%,其中花旗集团的股价大跌22.31%,富国银行下跌9.2%,摩根大通下降3.4%。美国银行的走势最具戏剧性,盘中股价一度下跌36%,后在政府发表声明澄清不会国有化银行之后,跌幅大幅收窄至收盘时的3.56%。

  此前被传国有化呼声最高的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高层在当天反应强烈。花旗方面发表声明称,其资本基础“非常强劲”,公司继续集中精力通过削减资产、压缩支出和精简业务以期实现未来的可获利增长。据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称,花旗高管对于奥巴马政府声明的措辞并不满意,认为政府应该更明确地指出“国有化并非迫在眉睫”。

  美国银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易斯则强调没有必要让该银行国有化。“我们看不到有任何理由让一个保持盈利、资本和流动性状况良好且持续积极放贷的公司被收归国有。”他说:“有关国有化的猜测是建立在不了解我们银行的金融状况以及不了解国有化可能给我们的客户和经济带来的危害这一基础之上的。”他在致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美国银行不需要进一步援助,而且可能“未来也不需要进一步援助”,其资本、流动性以及盈利能力能够支撑该银行走出低谷。

  除这些因股价下跌而体会切肤之痛的大银行家以外,也有学者和官员认为实施国有化风险太大,处理不好可能后患无穷。综合起来,这部分担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成本,政府在接管银行时通常要承担巨额损失,而在其对银行改组后往往要折价出售给私有部门。这中间的损失只能由纳税人承担。不过相比于注资和购买问题资产,究竟哪一笔经济账更划算,现在还不好说;其次是政府是否有能力接管。有学者质疑,那么多在金融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银行家都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到了政府手里就会麻雀变凤凰?政府接管以后,这些银行将更难吸引到私人资本,因为投资者可能会担心政府最终出手时可能会冲淡他们的股份;第三,国有化还可能导致市场扭曲。美国《华尔街日报》分析称,银行在政府手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习惯于政府的庇护,就像把人关在屋子里一样,将来重新私有化的难度也就更大。

  相比于注资、坏账银行等方案,“国有化”设想的人气刚刚开始积聚就遭遇了市场暴跌的打击,更迫使美国政府紧急做出“保持私有化”的声明。各种迹象表明,“国有化”设想的突围难度可能超出其始倡者预期。而眼看着新老方案接二连三被毙,奥巴马政府距离恢复银行业稳定这一目标好像越来越远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