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沪抢抓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机遇:危中求机辟新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2日 10:40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上海2月22日电(记者慎海雄、黄庭钧、姚玉洁)近日,在上海市政府公布的2009年22项重点工作中,“大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放在了突出位置;与此同时,第一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性法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被正式提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正以逆势而上的豪气,危中求机,用特殊精神作出特殊努力,抢抓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机遇,奋力开辟一片新天地。

      金融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无可避免地影响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危机面前,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加强分析研判,主动调整工作思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把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努力转化成一项项具体的举措。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大的经济金融危机后,一般都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或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或新的金融、贸易秩序改变。他强调,只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沉着应对、克难奋进,上海必然会在逆势中飞扬,在逆境中实现新的崛起。

      如何化危为机、趋利避害,是上海的决策者考虑最多的一个课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后,全球金融业重心呈现出向亚洲转移的新趋势,上海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长期以来,金融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和金融管理人才相对匮乏,是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专家分析认为,上海金融人才缺口已达80万人。如果人才跟不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无从谈起。

      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为上海打开了一扇机遇之窗。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就在其网站上发布通知,对各金融机构引进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的现状及需求展开调查,以配合做好上海制定引进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政策工作。此前,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等部门已组织有关金融机构赴伦敦、芝加哥和纽约三地举行招聘会,主动吸纳国际高端金融人才。27家驻沪金融机构提供的170多个金融专业技术岗位,引起了大量国际金融高端人才的兴趣。在英国伦敦、美国芝加哥和纽约等地,在国际金融寒流中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在这次海外招聘中,不少应聘者都提出了想到上海发展的意愿,这在过去的招聘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也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到,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一个以较低成本引进适用的高层次金融人才的机会。”上海市金融工委副书记吴建融感慨地说。

      何止是上海自身,有眼光的国际金融机构同样看到了这个机遇。在浦东陆家嘴,汇丰控股主席葛霖兴致勃勃地对新华社记者预言,危机之后,“我们将看到在亚洲出现更加重要的资本市场,当然中国是重中之重。因此,作为新兴资本市场中心的上海将大大受益。”

      虽然2008年是全球金融剧烈震荡的一年,但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仍然较年初增加了35家,总数达到395家,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3.1%,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的84.8%。2008年,多家把中国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成为其母公司在全球运行最为稳健的机构。“上海的魅力在风雨中凸显。”葛霖说。

      主管金融工作的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表示,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不仅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反而得到了巩固和提升。“开放仍是上海金融业的主基调,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恰恰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用新机制抢抓新机遇

      抢抓新机遇,必须配套新机制。上海市长韩正明确提出,要落实加快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他强调,上海将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促进金融业发展。

      上海主动加大了金融行业的改革力度,在金融领域掀起了一股深化改革的热潮,从金融生态上为抢抓新机遇提供保障。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告诉记者,目前,以争取金融创新先行先试和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其内涵已进一步深化,不再局限于过去狭义的要素市场建设,而是包括继续加强机构集聚,资金、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支付、结算和清算中心建设,以及各项金融中介服务中心建设等。“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之时,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是要敢于在应对危机冲击中抢抓机遇,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创造机遇。”他说。

      股权投资企业加快发展、“新华08”上海总部落户浦东陆家嘴、小额地块公司启动试点、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正式挂牌……过去的一年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一个个助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和项目依然在上海竞相“落地开花”,其背后无不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的结果。

      将金融稳定和法制环境建设联系在一起,从地方层面配合国家战略的稳步实施,这是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又一大胆探索。为出台全国第一部推进金融中心建设的地方条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立法调研,多次征求各界人士意见建议。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把切入点放在如何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着重解决金融机构在发展中自身无法解决的诸如人才环境、创新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条例(草案)》还就金融中心的内涵、金融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创新环境、金融人才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作出明确,并赋予上海市政府采取一定的经济激励政策的权力。

      人才为本,制度立基。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蒋卓庆告诉记者:“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制度和机制建设,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错位竞争,创新形成新优势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对国内外城市的竞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路到底怎么走?

      “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金融资源集聚和释放的关系,集聚的目的是为了释放,而只有有效释放才能更好地集聚金融资源。”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屠光绍指出,唯有通过创新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才能促进上海金融资源的不断释放。

      去年底,继国务院出台“金融30条”之后,上海迅速部署了加大金融创新、推进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等六方面举措,以金融创新全力“保增长”,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中加快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目前,经过与“一行三会”等国家部委的深入沟通,上海已初步确定了今年争取“先行先试”的重点内容,制定重点推进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工作方案,积极利用债务工具为基础设施项目筹集资金;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启动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和开办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等。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重点在债券市场、期货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方面实现新发展,并进一步增强分类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资金资产管理等各类机构在上海落实和发展。“当前我们的重点工作是把操作性方案做好,把机遇尽早变成现实的优势。”上海市金融工委书记季文冠说:“只有尽早落地,才能尽早见效。”

      “目前,上海已具备开展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的独特条件和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有关人士对记者说,央行上海总部将在适当时机推出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帮助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利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推进金融“先行先试”一直是上海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浦东新区提出,今年将继续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深入推进外高桥保税区服务贸易体制改革创新。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说,浦东要发扬开发开放初期的创业精神,先行先试,再当改革先锋,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闯出一条路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