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资银行吃肉 外资银行喝汤争夺信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2日 01:00  中国经营报

  记者 徐瑾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当1月份中资银行信贷烈火烹油时,外资银行信贷却如履薄冰。根据央行上海总部2月中旬最新信贷数据,1月沪上中资金融机构贷款增加967.9亿元,同比多增475.3亿元,而外资银行贷款则减少17.8亿元,同比多减140.3亿元。

  “表面上看,外资银行放贷绝对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减少趋势低于2008年12月份,外资银行目前对信贷态度积极得多。”某外资银行高管更是用“可观”来形容2009年信贷目标。

  据了解,在扩大内需的利好背景下,不少外资银行的信贷政策已一改2008年的收缩态势,但仍谨慎放开。“整个外资银行的信贷回暖将会在3月份后。”另外一位外资银行高管对记者表示。

  分羹内需机会

  “要让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真正见效,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都有责任继续发放贷款。”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翁富泽近期撰文表示对今年业务的信心,而对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表示浓厚兴趣并非汇丰一家。

  “4万亿元扩大内需计划是任何一家银行都没法放弃的大蛋糕,也不是任何一家银行可以独立包揽。”某外资银行高管对记者表示目前正在积极接洽与内需项目相关的信贷业务,而采访中多家外资银行均表示把此作为今年重点考虑。

  而内需项目的主要受惠者多为大型国企,这些大型国企多集中在国有大型银行,外资银行的优势并不明显。“中资银行有政策优势,很多项目本来就跟了很多年,审批速度也快,所以我们没法正面竞争,但是我们可以从扩散效应中受惠。”上述某外资银行高管如是盘算:一个大项目通常在一个龙头企业与多个企业之间完成,往往一轮融资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国有银行首轮融资之后的空隙将成为外资银行的机会,同时受惠项目的上下游产业也成为外资银行放贷的着重点。

  对此,华侨银行一位高管亦有同感:“1月份中资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其中很大贡献来自票据融资。票据融资和项目融资都不是外资银行的传统优势,我们1月信贷增长更多来自贸易融资业务。机会往往在于相关项目启动之后,再去考察上下游的实体企业,尽职调查之后再决定放贷与否,这中间往往存在一个时差。”

  “总体来说,基础建设与内销行业是今年比较看好的行业。”东亚银行副行长林志民如是表示。而某些外资银行细分得更为深入,“4万亿大概涉及到二十多个产业,我们不会全部都涉及,而是重点从中选取一些与我们定位更为吻合的产业来深入。”华侨银行中国区董事长梁炜宁表示。

  谨慎放贷

  去年从雷曼兄弟破产开始,外资银行因海外环境恶化遭遇流动性风险,母行的境况影响到内地经营,不少外资法人银行贷款规模存在不同程度收缩。上海人民币贷款在2008年第四季度更是上演了“中进外退”的戏码,中资金融机构第四季度贷款增加639.4亿元,同比多增247.5亿元;而全年上海外资银行第四季度贷款减少118.8亿元,同比多减391.9亿元。

  在去年下半年扩大内需的大好形势下,外资银行放贷相对保守实属无奈。“去年本地法人银行的情况比较惨,很多本地法人银行的母行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母行的流动性出问题,在国内的银行间市场又借不到钱,同时法人银行的存款也下降,三方面原因造成在国内的法人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放贷规模就会收缩。”上述某外资银行高管回忆起去年四季度的情况仍旧心有余悸,他认为1月份外资银行贷款表现仍旧受累于去年四季度流动性风波,机构还趋于谨慎。

  随着信贷与外债额度放开,上述外资银行人士表示外资银行出于盈利考虑自然会加大放贷力度。“和中资银行面临信贷额度等局限不同,我们更多从自身市场定位的角度来考虑信贷问题。”梁炜宁表示外资银行的母国客户往往比较稳定,新增贷款更多投向中资企业。

  坏账隐忧

  梁炜宁将2009年评价为“不容易”的一年,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外资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

  随着外资银行业务深入,坏账问题亦浮出水面。截至2008年底,境内所有中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5%,比年初相比下降3.71个百分点,而素以风控严密的外资银行不良贷款升为0.83%,比起年初上升0.37,虽然绝对数量较低,但上升速度惊人。根据知情人士透露,2月中旬,银监会曾召集各大外资银行高管齐聚北京,席间特别强调谨防“商誉风险”。

  “今年我们已经做好坏账比例继续上升的可能,但我觉得不良贷款率在1%左右仍属于正常情况。”上海一家外资银行高管表示不良贷款率不能简单以增速判断,而且“如果企业一旦陷入困境,银行就停止放贷,那么很可能反会加大不良贷款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