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访河北廊坊市市委书记:廊坊不做京津后花园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2日 00:33  中国经营报

   周丽敏

  尽管境内有富士康、华为、中钢等大牌企业,廊坊与北京、天津相比,在经济总量上显然是“小角色。”

  但如今,廊坊已经不甘心仅仅做一个“小演员”,赵世洪主政下的廊坊正在试图打破一种平衡。

  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

  《中国经营报》:廊坊作为河北与北京、天津接壤的城市,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北京的后花园”,而这个“后花园”更多扮演京津区域的一个“配角”,感觉与京津的产业和项目对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是为什么?

  赵世洪:廊坊一直被外界称为“环渤海经济板块的新秀”,我们并不十分赞同廊坊是北京和天津的“后花园”这个称谓。

  我是比较喜欢“花园”这个称谓的,但不赞同“后花园”的称谓,因为后花园是常被认为供人把玩,比较私密性的地方。廊坊是一个生态型园林式城市,廊坊的发展方向和“花园”这个称谓高度吻合,但“花园”不要带“后”字,所以我们是北京、天津的花园,但不是后花园。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从功能上看廊坊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京、津、冀都市连绵区的中心,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地理中心,廊坊虽然是京津的配角,但我们要通过错位、抢位做好做精自己才能让主角满意。

  北京和天津的发展优势方向,我们尽量错开,但廊坊又不能甘于只在低端发展,廊坊还要占位高端。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其次,还要发挥后发优势,因为廊坊是个年轻的城市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工作,从而全面对接京津。

  《中国经营报》:全面对接京津,实际上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老题目。从上世纪80年代 “服务京津、靠城吃城”,到90年代 “借助京津、扩大开放”,再到21世纪以来 “置身沿海、借势京津”,虽然举措不断创新,内容不断深化,但真正实现全面对接并不容易。如今,你们在全面对接京津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赵世洪:过去廊坊也积极与京津对接,但只是一相情愿,主要是时机不对。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省委书记和省长前些日子亲自带队去北京、天津,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廊坊受益最大,北京到廊坊轻轨铁路项目就是这次签定的。轻轨一通,那就真正是“同城”了。

  这次我们提出全面对接,就是与北京、天津融为一体,壮大自己。融入京津,要把握好舍不舍得的问题,就是舍不舍得干,舍不舍得服务,还有舍不舍得“吃亏”的问题,例如,廊坊甘心给京津做好副食品基地服务,先要舍得付出,才能推进更深层次合作,最终实现共赢。必须要让廊坊成为京津两市区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不能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位置。

  然后就是竞争和融合的统一,是从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城市功能、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全面对接。

  要想和京津实现真正对接,还要能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比如制造业和服务业,像首钢的非钢产业中的机械制造,北京金隅集团的新型建材,京东方的电子显示屏制造等项目,目前都在廊坊安家落户,他们的迁移主要是考虑廊坊的成本低廉,投资环境好。到目前为止,廊坊新增的产业项目一半以上来自北京的产业转移。

  首先要正确把握好全面对接这个概念。这次我们提出全面对接,就是与北京、天津融入一体,壮大自己。

  廊坊的方向

  《中国经营报》:河北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省份,廊坊主导产业不是重工业,你们的特色经济是什么?你们提出了“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新的产业定位,其内涵是什么?

  赵世洪:河北虽然是重工业省份,但廊坊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轻型。我们根据廊坊的实际情况,认为廊坊应该建立一个能充分发挥廊坊各种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个产业体系是金字塔形的,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农业组成。

  塔尖是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使廊坊成为京津中间北方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基地。其主要产业是电子通信和光伏产业。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知名大牌电子设备制造厂商都在廊坊有大手笔投资,如富士康、华为等。

  另外,廊坊本土企业发展也很迅速,像新奥集团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下一步,还要把廊坊打造成休闲商务中心(RBD)。要把廊坊打造成为北京和天津之间一个集休闲和商务为一体的功能区域。通过我们的努力,廊坊今后会高尔夫球场成堆,各种会所、五星级酒店成群,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吸引更多的高端投资者,让廊坊成为各种商家和高端投资者喜来乐见的一个时尚、前沿、开放的城市。

  《中国经营报》:如果将廊坊比作一个企业,把你比作这个企业的CEO,你将如何塑造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怎么让这个“企业”更具有活力?

  赵世洪:我认为一个城市最内在、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应该由文化、人才、体制构成。

  文化决定了一个区域的价值取向,人才决定了一个区域发展的主观能力,机制决定了一个区域的要素配置的基本规则。这三要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效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自然禀赋的缺陷可以通过后天弥补,但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人才和机制影响全局,而且不容易被改变,因而最可能成为发展的瓶颈,也最有可能构成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南美和北美,资源禀赋和开发的历史基础非常相近,甚至开发的主体都来自欧洲,但发展水平却呈现出巨大差距。原因就是文化、人才和机制的差别。廊坊也需要塑造大气、锐气、和气的城市精神。

  比深圳更有优势

  《中国经营报》:20年前,深圳依托香港发展成为如今南中国的经济中心,如果拿香港和深圳的关系,来比较北京和廊坊的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未来的发展思路有什么变化和调整?

  赵世洪:相同点都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毗邻一个新兴城市之间的相互发展关系。国际化大都市对这个新兴城市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在产业转移,市场开拓,资金注入等多方面都给予很大支持。所不同点就是廊坊和北京天津之间毕竟没有海关,相互沟通更加直接便捷。

  当初,深圳发展之初,转移香港的产业大都是比较低端的轻纺工业。而现在北京向廊坊转移的产业都是比较先进的制造业。

  《中国经营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保增长”扩内需,廊坊通过何措施来保增长?

  赵世洪:一方面要努力的扩大出口,扩大消费,但更主要的是扩大投资。尤其是扩大消费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很实际的工作,比如涨工资,出台各种措施保证商品的供应。我们还千方百计帮助有发展前途的困难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的难题。比如在企业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我们下一步要把已经开工的项目尽快建设投产达效。另一方面要积极的谋划项目,并求得2009年内开工。在市场形式不好的情况下,加大政府促进经济的力度。比如说,积极推进的城市面貌的改进,加快新农村的建设,一方面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加快城中村的改造。

  对弈CONTRAST

  深圳:

  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凭借与香港的毗邻优势,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也是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中国第四大航空港,中国第四大旅游城市。

  廊坊: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界,南接沧州,西和古城保定毗连,198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地级市,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01.9万人。市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40万。

  廊坊地处京津之间,拥有世界上独有的区位优势,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的独特优势,依托京津高度密集的人才和科研体系,依托发达便捷的交通网带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