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回笼资金增速 1年期央票或重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0日 22:32  经济观察报

  刘睿 王玉

  最近央行连续出手加紧回笼资金,3个月期央票发行频率加快。分析师称,银行间可能已经出现流动性过剩,如果持续下去,不排除央行重启更长期限央票如1年期央票的可能。

  加速回收流动性

  上周二,央行出售了价值1200亿元的回购协议。上周四,央行以0.90%的利率发行650亿元28天正回购协议。

  3个月期央票发行频率也在加快。继2月5日、2月12日发行之后,上周再度发行,连续3周出售。

  世华财讯分析师高鑫称,央行此举预计对市场流动性影响不会太大。“虽然重拾每周发行,但从目前发行规模来看,基本维持在350亿元左右的水平;基于一季度公开市场操作到期规模1.46万亿元,是到期资金最多的季度。央行近期加大回笼力度可能是为了引导银行信贷投放的季度分布更加均匀。”

  另外,商业银行急需短期资金管理工具可能也是近期央行重启3月期央票发行的一个原因。

  WIND资讯统计显示,2月2日至15日的两周,央行分别净回笼1040亿元和 560亿元;2月份有3025亿元资金到期,央行已回笼2600亿元,预计2月份将实现净回笼,而1月份央行在公开市场则为净投放3810亿元。

  安信证券研究员刘海东认为,历年春节之后都有一个大规模回笼资金的情况。此次提高3月央票发行频率,表明央行有意识调控信贷节奏,希望信贷投放在全年均匀分布。

  分析师称,现在流动性可能出现过剩,主要原因是从去年10月份,央行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顺差也开始出现,是一个补充基础货币的渠道,而央行并未采取措施对冲。

  此前,央行公布数据显示,09年1月份新增贷款1.62万亿元,是08年1月份新增贷款8036亿元的两倍多。其中新增票据融资额爆发性增长至6239亿元,占当月信贷增量的38.5%,2008年1月份仅为1000多亿元。

  潍坊农信社票据研究员朱艳平认为,这些量并未超出市场的预料范围。“一般情况下每年春节前银行放贷都会增多,这是为了保证春节期间的流动性。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的主要原因还是流动性比较充裕,另一个就是结构问题,应当均衡投放。”

  1年期央票或重启

  票据融资规模巨大和货币市场流动性时间分配上的不均衡已经引起央行的担忧,新投放的信贷有多少是企业的真实需求仍难以确定。

  朱艳平认为,目前从数据上看,确实很可能存在银行放贷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情况,比如说从数据上看出相对于去年同期今年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增加,活期存款减少。

  今年以来A股上涨了22%,其反弹幅度和时间均超出预期,信贷资金去向备受关注。2月13日中国银监会和央行下令严查信贷资金违规炒股,央行正在摸底贷款资金去向。2月18日,上证综合指数重挫4.7%。另外,企业票据融资利率一度低至1.5%-1.6%的附近,而目前3个月定期存款利率达到1.71%,票据贴现利率的倒挂给企业带来了套利机会,有可能出现信贷资金套利行为。

  高鑫称,央行充裕流动性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这部分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向实体经济,而从目前国外经济危机继续深化,以及企业信用风险依然较高的情况来看,银行惜贷情绪依然较重,从而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度泛滥,有可能增大后期资金回笼压力,长期来看加剧通货膨胀风险。

  对于重启1年期央行票据的可能性,高鑫表示,从目前形势来看,基于目前资金面过分充裕以及央票较为稀缺的考虑,发行定向央票的可能性甚小,而启用更长期限央票的可能性也不大。

  从公开市场操作结果来看,央行通过正回购和加大3月期央票回笼力度已经能够达到回笼资金的目的。在3月份到期资金较2月份有所增多的情况下,那么央行还可能略微加大3月期和91天正回购的操作力度。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如果信贷投放依然较快并过于集中在票据贴现上,那么甚至不排除央行未来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的可能。

  朱艳平称,央行也有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动作来加大回购力度。票据贴现期限通常较短,一般为3到6个月,在央行的操作工具中,3个月央票和正回购比较适用。如果公开市场持续加大这一期限资金的回笼力度,会推动资金价格上涨。一旦贴现率回到银行的资金成本,就会抑制企业套利。

  他认为,央行的政策也会随着经济状况调整,如果今年下半年经济状况不好,央行有可能会重新增加流动。

  对于降息的预期,刘东海称,降息取决于宏观经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或者正在过去,经济有所好转,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高鑫认为,降息的必要性仍旧存在,只不过在信贷增速迅速增多的情况下,这种调整的步伐可能滞缓,年内松信贷的政策可能继续维持。

  有分析师预计3月份可能降息,上半年会有1-2次的降息。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