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贷扩张与喝酒取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0日 18:06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评论员 邓妍)今年1月1.62万亿元贷款增量引发的风波,有些让A股市场的投资者始料不及。数据公布后,有关其去向的猜测汹涌而至。一个最直截的推断是,高达6600亿元的资金已被企业转投定期存款或用于购买股票。

  按规定,信贷资金入市属违规操作。于是,不少专家按习惯思维,叫嚣着要查处违规资金。由此市场开始传闻,银监会将专项整治银行信贷资金违规入市的情况。而担忧流动性“断档”的股市,在2月17日、18日两日连续下挫,甚至创下今年来一天4.72%的最大跌幅。

  对于信贷资金违规入市一事,我们有些不同看法。我们认为,银监会、央行、证监会对此事的态度,恐怕要冷静再冷静,不能因一些专家的鼓噪,就采取行动降温,更不宜引起负面政策出台。

  戏侃“喝酒过冬”

  究竟有多少信贷资金入市,实际是模糊的。这很难认定,也一直是监管难题。

  打个比方。一家企业就像一家人,由于每个月都有基本家庭开销,如果日常收入减少或不稳定,他们肯定不愿意动存款。但若其他收入增加,资金来源也增加,很大程度上,他们就会有将存款用来炒股的意愿。

  企业也一样。原来预期无法从银行贷款,就自留一笔钱存银行以备过冬。但现在银行愿意贷款了,企业就将以前的存款用来炒股。从该角度看,企业的问题有多大?

  若企业账上没钱,贷款应发展生产、扩大规模,但他们却将贷款拿去炒股,这显然有违规矩和常理。但企业若拿自己的流动资金炒股,又有多少错?

  这个逻辑线条的关键环节是,按贷款管理规定,从银行借走的钱是不能用于炒股的。既然不可为,为何大家依然猜测信贷资金入市?答案无非是,企业与银行间可能存在心照不宣的协议。企业将日前的存款拿去炒股,而将新申请的贷款存入银行。这既不违规,又用自有资金参与投资,从财务角度上是允许的。

  正因此类打着政策擦边球的潜规则存在,使信贷资金入市引发的市场负面反应,格外引起刚恢复信心的投资者恼怒。

  有一个鲜活的比喻:现在的经济情况是人都要冻死了,想喝口酒促进血液循环,但旁边的人非说喝酒不好,到底喝酒怎么不好?如果再不喝酒取暖,难不成让人活生生冻死。

  这里的酒恐怕正是信贷资金,或是已被置换概念的信贷资金。接下来的反问是——收紧资金时,为何专家不出来问责,那时专家去哪了?

  条条大路来资金

  其实,综合各种数据看,推动这波行情的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信贷资金。

  今年对行情走势敏感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加仓,或直接增持股票、假道增持偏股型基金。中登公司1月的统计月报显示,一般机构当月新增开户数843户;证券公司新增1户;基金新增12户;全国社保基金新增16户;QFII新增6户。不仅是机构开户数在增加,股票型基金平均持仓比例达71.52%,相对去年4季度的67.52%上升4%。

  而据我们从基金公司获取的数据显示,春节前后,仅保险资金申购的基金金额已过100亿元。从流向上看,这些资金较为集中地涌入银华领先策略基金等大基金公司旗下的偏股型产品。

  机构采取这类操作路径的原因很简单。至2月13日,超过5成的股票型基金今年的涨幅超过20%;而在60只2008年成立的次新基金中,50只基金的最新单位净值已达1元以上。

  除机构资金陆续回流市场外,散户资金也曝出重返势头。中登公司最新数据显示,牛年第一周两市新增股票账户22.39万户,为7周来最高,而1月自然人新增开户数为32.11万户。与此同时,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达1522.21万户,比节前一周多近4成,创去年5月来新高。

  散户的热情还可从基金业的情况予以证实。由于指数型基金在本轮反弹中充分发挥出被动投资优势,平均收益远超其他股票型基金,成为基金市场最大赢家。至2月13日,指数基金平均涨幅高达28.9%,成为战胜大盘的唯一品种。

  而来自银行的销售信息,近期指数基金申购明显放量,工银瑞信沪深300指数基金发行一周认购额就达8个亿,一扫年前股票、基金一个月只发出两三亿的颓势。

  证券界通常有个共识:指数基金受捧往往被视为市场见底的表现,这从侧面表明投资者对市场中长线投资机会的认可。而从市盈率、资产收益率角度判断,A股股票确实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与成本优势。

  既然长期投资价值存在,企业此时有进入股市的冲动也就容易理解了。

  两市活跃的合理性

  前一阵,有家外资银行向个人客户推出一项新信用贷款服务——只需个人身份证、税务证明等三张纸就可贷走20万元,不需抵押、不用审核。但这家外资银行有个特别提示,不许拿这笔钱炒股。为何该银行有这类提示?

  一个值得玩味的数据是,这家银行为这笔信用贷款制定的利率是10%,而目前商业房贷利率也不过在6%以下。有谁会借10%利率的贷款去消费呢?我们完全可以做个合理的假设:申请这笔贷款的唯一目的是做高收益投资。否则,仅将贷款再存入银行获得利息,贷款人很难对冲高利差。

  实际上,该例子更值得借鉴的是,外资银行似乎面上对贷款进行用途管理,但实际是进行风险管理。西方银行对贷款实行的基本是风险控制,有抵押品的,贷款利率低;没有抵押的,如信用贷款,利率高。

  这一点很值得国内借鉴。中国绝大多数贷款是担保和抵押贷款,很小一部分是直接信用贷款。而在担保和抵押贷款的用途上,是贷款人自己能承担。

  在我们看来,说信贷资金没有太多进入实体经济,就推演成都进入股市,这样的思维模式有些僵化。而当前市场上存在的短炒、换手率高等现象,与信贷资金本身也没什么关系,这都属股市本身的制度性建设,及投资理念需完善提高的方向。

  眼下无需将短期信贷的膨胀完全视为信贷资金造成的印象。信贷市场、资本市场活跃都是好事,要看到信贷扩张与股市活跃的合理一面。

  同时,监管部门不宜在市场刚回暖时,对此类问题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予一棍子打死。我们更不希望银行因怀疑有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致使股指推高直至出现泡沫,而又将资金抽回,这对市场的健康没有裨益。

  无论从监管部门还是银行角度,应区分企业正常的投资行为,让信贷市场重新流动起来。此外,整个市场资金的活跃,对市场上迟迟未动的IPO放行及大小非不断减持的压力而言,都有好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