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下谁在捂紧荷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0日 03:25  第一财经日报

  曹俊杰

  “趋优消费”似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反,奢侈化消费却在逐渐减少

  

  对于工作在上海的李嬿来说,每周一次去东方艺术中心看演出是雷打不动的活动。这个习惯,即使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到来,也没有发生改变。

  “上周芝加哥交响乐团来东艺演出,由海丁克指挥,一旦有这种顶级艺术表演,那里往往爆满,简直一票难求,根本看不到任何金融危机的迹象。在我的朋友聚会中,每周都要交流一次看高雅艺术的心得,这个习惯至今保留。”现为上海《大酒店》杂志主编的李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不过,同在上海的律师蒋勤却在思考着节约自己未来的奢侈消费。“年初之后,外资律师事务所都不是很景气,这对我们的消费肯定有心理影响。”蒋勤说道。

  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追求奢侈消费的态度确实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甚至有可能改变自我看待自身和世界的基本态度。不过在今天特殊的背景下,它是否会真正引起人们的反思?并随之带来消费观念的重新洗礼?

  通过对收藏家富豪、企业高管、金领职员三个人群的采访,《第一财经日报》希冀发现金融危机下,人们对消费的态度是否也随之发生扭转。

  奢侈消费观是否因金融危机改变?

  早在3年前,就有国内社会学家宣称,中国式的消费主义即将到来。伴随着资产的膨胀,出现的一批都市新贵确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购买力。这种类似于穿名牌、住豪宅、驶名车的“美国梦”式的消费模式,开始逐渐在上海、北京等地流行。名牌时装、名车、名表、名酒甚至名巧克力纷纷进驻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其他大中小城市也在沙尘滚滚兴建着大商场。

  2008年中国成为LVMH集团(法国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酒类品种的第二大市场,更是轩尼诗(Hennssy,LVMH旗下酒类品牌)全球最大市场;同时,LVMH集团中最具知名度的LV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也已位居全球第二。

  高盛的研究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奢侈品市场在未来10年内将以每年20%的增速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市场,10年后,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将位居世界第二,并拥有全球最大的客户群。”以至于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不禁发问:“中国人已经取代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狂热的消费主义群体?”

  关于消费,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有最权威的解释,他早在1970年的《消费社会》一书中就提出,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其中,奢侈品消费就是消费主义者最奉若圭臬的方式。

  奢侈消费观会不会因金融危机而改变?上海玉石玩家阮剑非对此明确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对于LV、古奇、杰尼亚之类的服装,几万一瓶的葡萄酒,对我们来说,只是日常需要,根本算不上奢侈消费,汽车也只是代步工具而已。即使金融危机,会使账面上的数字有些影响,但我和我朋友们的日常消费并没有受到影响。”阮剑非说道,“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你习惯了去恒隆买东西,你还会去东方商厦吗?”

  而阮剑非所认为的真正的奢侈消费,则是指古玩、字画类的艺术品消费,即使在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他还曾经投入400万元买入一尊大石雕玉摆件,目前,艺术品消费仍占他整个消费支出的五成左右。“经济不好时,虽然可以买得一些便宜的东西,但是顶级的东西同样也少了。比如顶级的玉,现在很难看到了。真正好的东西是不会跌价的。”阮剑锋说道。

  李嬿却做了更深入的打算,“我现在把消费分为公和私,从公的角度来说,我是杂志的负责人,要提倡节约。比如最近我到了北京,我让秘书安排行程的时候,就特地把原来计程车的部分改为地铁了。但从私人来讲,我平时也不买便宜的东西,在我入这行后,周围人灌输的一个爱好和共同的价值观,在我看来,品质与品牌以及身份是完全挂钩的。就像五星级酒店,不能因为客人少就可以关灯。况且,购物是需要环境的,我个人比较喜欢VIP一点的品牌店,而不是人多的商场。”

  “金融危机下的高端消费,总体来说,中国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一些房产、奢侈品的消费量还是一样的。2008年到年底,中国高管层的消费方式大部分没有什么改变。除了那些暴发户,没有太多的变化。现在破产的也已经来不及反思了。”著名财经节目主持人袁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蒋勤则开始把目标瞄准性价比更高一点的国际二线大品牌。“我现在开始减少购买次数,大概一两个月买一次,以前看到过喜欢的,就不会放过,但一般都是在国外购买的多。”她说。

  金融危机以前,在蒋勤的消费构成里,吃、喝、玩、娱乐等项目占到一半,而另外一半则都归属于衣服、配装饰。“消费是对心理的一种治疗,以前每个月工作很辛苦,就想着越应该多花一些钱来慰劳自己。而现在工作轻松了许多,反而有空余时间去淘宝上看看便宜或打折的东西了,要知道以前我是从来不用淘宝的。”蒋勤说道。她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在国外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她的消费理念更偏向于及时消费。

  选择趋优消费,还是奢侈化消费

  金融危机到来后,人们的消费方式逐渐浮现成两种模式,一种是趋优消费,另一种则是奢侈化消费。趋优消费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消费趋势,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广告中。一般来说,趋优消费所指向的商品都是生活必需品中的精制品,它们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社会上的、知识上的、情感上的和精神上的益处。

  而奢侈化消费的特性,就是超越自己通常的实用购买能力与实用标准的消费。这种消费中,既有自觉地以越界消费实现表象性社会地位上升的“高攀式”消费,也有被动地由周围伙伴群促动而进行的认同式消费尝试。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处于这类消费状态中,他们会认为消费水平是他们的身份、价值高低的标志,是人生成功或失败的证明。

  “一个社会在良性状态下,是不用提倡节俭的。过去的那种节俭拿到今天来,人们是不会听的。你看到有些人的消费减少,那是一种谨慎态度。危机下,如果你意识到收入开始减少,甚至有裁员危机,收入前景不稳定,这种不安全感就会自动导致你的消费行为节俭化。其实中国人跟美国人是一样的,有钱就花,没钱就节俭,这是一种自主选择。奢侈消费的群体是没有改变的,他们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种趋优消费。受影响的是那些有一点钱却没有能力承受奢侈消费的人,他们属于奢侈化消费,是一种对奢侈消费的模仿,在危机时代通常会减少。”袁岳说道。

  “及时消费实际上也是种浪费,实际上也是奢侈化消费。你也许此时花很少的价格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但是它的品质也许不能带给你长久的安全感。”在李嬿看来,追求品质只是物质化生活的其中一个体现,虽然品牌代表了一种品质,虽然服饰给人认同感甚至给人提供国际性通道,但她现在并不希望通过物质来表现自己的身份,基本选择看不到logo的品牌,有的时候,自己并不需要这个面子来装扮门庭。

  趋优化消费的李嬿,周遭有很多任五星级酒店总经理的朋友,她并不觉得他们的消费有了什么变化。“对我来说,只要‘经济彻底崩溃’的那个时刻没有到来,我就不会改变自己现有的个人消费习惯。”目前,李嬿正打算投资另买一处房地产,她说自己比较信赖手表、钻石、金子、房产之类的投资。

  “我的消费观念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到来就彻底扭转。这还要看经济状况,如果经济状况好转了,我肯定会增加消费的支出,比如以往我每年都要去国外进行一次旅游,再加上一两次在国内和东南亚的休闲旅游。”蒋勤说道。

  而在袁岳看来,理性消费的样式是多样化的,比如说你每天换衣服,是为了保持你的风格品味,而不是买下不穿造成浪费,所以这也是出于理性,而不是不节俭。只要你能找到理由让自己心安理得,那就是理性消费。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