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昆才
江苏省南通市,与上海一衣带水,距离仅一个小时车程,被誉为“北上海”,经济总量也颇为可观。
南通市统计局表示,从江苏省统计局反馈的初步核算数据看,2008年南通市生产总值(GDP)达25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增幅在江苏全省13个省辖市中名列第五。
在全国信贷激增的1月,南通也不例外。截止到2009年1月末,该市金融系统各项贷款余额1973.1亿元,比年初增长12.68%,同比多增5.25个百分点;信贷增量达该市2008年全年信贷投放总量的80%,其在江苏省同期信贷增量中的占比,也由2008年全年的6.6%跃升为8.7%。
然而,这样的数据令监管者喜忧参半。
2月17日,江苏银监局南通银监分局局长周洪生告诉本报记者,从该局调查情况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走向不明、信贷行为仍较审慎以及宽松货币政策刺激贷款规模增长的双重作用下,银行信贷投放呈现“二元化”特征。
周洪生坦言,这种状况如持续,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三农”发展、城镇就业和实体经济复苏进程,应尽快采取措施。
“二元化”的四种表现
近年来,南通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小企业业务的重点地区,多家银行将南通定为此项业务的试点地区。
但南通银监分局调查发现,信贷投放的二元化首先体现在大小客户之间,表现在贷款进一步向大客户集中,小企业贷款仍比较困难。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南通全辖5000万元大额授信客户数达583户,贷款余额750亿元,比年初增长18.11%,高于贷款平均增幅5.41个百分点。而7.3万户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23亿元,比年初增加15亿元,增长7.21%,低于贷款平均增幅5.49个百分点。
“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小企业,经营状况和贷款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不利于在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尽快摆脱困境,发挥其促进就业作用。”周洪生表示。
其次,城乡贷款呈现二元化。表现在城区贷款激增,“三农”贷款受限。
1月,南通以服务“城区”客户为主的5家大型银行贷款增量高达166亿元,市场份额75%,比年初大幅增加20个百分点;而以服务“三农”为主的农村中小金融贷款增量为30亿元,市场份额13%,比年初下降13个百分点。
同时,邮储银行涉足信贷资产业务的时间较短,体制机制尚未健全,一些县域网点人手少、经验不足,导致其资金回流农村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渠道还不是很畅通。当月该市邮储银行新增存款35亿元,而新增贷款不足1亿元。农业贷款市场份额继续下降,余额为152亿元,比年初增加4亿元,市场份额仅为7.75%,比年初下降0.81个百分点。
第三,信贷虚增与实增二元化。这表现在贷款总量膨胀,主要依靠的是没有实际增加社会资金的贴现贷款支撑。
1月,南通市贴现贷款余额252亿元,比年初增长74%,占全辖贷款增量的48%,而非贴现贷款余额1721亿元,仅增长7.16%。
保证金比例是衡量票据信用放大效应的主要指标。南通银监分局调研发现,用于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占比很高。如南通1月新增票据保证金存款138亿元,与新增银行承兑汇票比例高达86%。
周洪生表示,高保证金比例的贴现贷款仅是账面信用增加,并没有带来实际资金。
调查显示,各银行大幅增加贴现贷款,主要是在企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先用签发票据、贴现手段,撑足全年贷款规模,以后再在贴现与非贴现贷款之间进行结构性调整。
同时,票据大幅增加的背后,存在循环开票虚增存贷款、单一客户向银行套利、集中投向政府背景及大客户现象。如某大型银行县支行1月份累计贴现6亿元,其中3户政府背景企业共4.08亿元,其余42户仅占3成。
周洪生表示,由于1月份保证金存款利率(1.98%)与贴现贷款利率(1.71%)存在倒挂,企业出于套利目的,推动了贴现业务的发展。
一位银行监管专家称,票据融资对于缓解企业资金紧张有一定作用,但主要表现在心理影响上。他举例称,如果银行给企业提供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企业将资金存入银行开出1亿元票据;虽然企业实际可用的资金仍是1亿元,但账面上体现的信用总量是2亿元,这样企业花钱的感觉和勇气相对更大些。
据江苏媒体报道称,在2008年中央新增1000亿投资计划中,南通共争取项目44个,计划总投资14.11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56亿元。项目分布在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以及自主创新和产业调整等四方面。
银行对于项目贷款的热衷,导致了第四个“二元化”出现在生产型与非生产型企业之间,即用于基础设施、土地储备等政府背景类贷款快速增长,而生产型企业贷款增长十分有限。1月份南通政府背景类贷款增加50亿元,比年初增长30%,占非贴现贷款增量的43%。
某大型银行南通分行1月新增贷款43亿元,剔除贴现、政府背景以及个人消费类贷款,用于企业生产的流动资金贷款增量仅1亿元,生产型企业的贷款增量仅为非生产型企业的1∕12。
信贷宽松“悖论”
目前,“两种情况并存,一是信贷投放势头很猛,二是社会有呼声,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融资环境并未得到改观。”前述银行监管人士表示。
他认为,这背后反映的,首先是经济问题,而不是信贷问题;关键在于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形成的,外向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当前受外围市场不振,对中国产品需求骤减等因素影响很大。
“这给企业造成很大压力,一部分企业手中没有订单,生产、销售的循环难以持续。”上述监管专家直言,在此过程中,企业包括劳动力成本在内的各种成本上升,在国际上的一些比较优势在丧失;而在经济前景不明朗,风险加大的背景下,类似科弘等风险事件的发生,也让银行的信贷投放更加谨慎。
不过,周洪生认为,个体银行理性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整体信贷投向结构失衡的非理性行为;从票据融资虚增、政府背景企业贷款用于基础设施现象分析,信贷资源显然没有配置到急需振兴的纺织服装、船舶等工业制造业。所以,“二元化”的第一个弊端是既不能给银行带来长期利好,又影响“保增长、促发展”目标的实现。
而“二元化”的第二个弊端是不利于贷款风险控制。南通银监分局表示,在当前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背景下,银行普遍上调政府背景贷款的信用等级,曾经纳入限制类的交通建设等政府背景客户转身成为优质客户。
该局表示,新一轮政府贷款热,暴露了银行过度授信、抵押担保不落实、贷款项目进展不透明、贷款项目与中央拉动内需项目脱节的共性问题;这一信贷结构的演变,一方面导致政府背景贷款风险集中集聚,另一方面有可能诱发重复投资,达不到拉动内需、促进发展的既定目标。
第三,信贷投向“二元化”不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据了解,银行主观上支持小企业和“三农”意愿本不强烈,加之部分银行要求纺织、化工等行业全年非贴现贷款“零增长”,造成当地特色小企业遭遇信贷瓶颈,不利于改善就业以及更好地扩大农村内需。
2月18日,南京博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康涛对记者表示,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保住企业家,保住岗位和生产能力(包括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等)。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康涛受理的企业债务重组案例逐步增多。“我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想办法给企业‘止血’,通过债务重组,让银行资金能够继续支持企业,而不是简单地收贷、流出。”康涛说,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如果这些企业倒闭,银行也会有损失。
挤出信贷“泡沫”
“二元化”结构看似简单,却反映出银行要真正做到信贷上的区别对待,尚需努力。此前,监管部门高层要求银行对每个重点客户深入做好调查分析,重新评估风险状况,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
对企业进行准确分类,个中大有文章。前述监管专家分析,目前大致有三类企业,一是资金状况良好的企业;二是生产经营活动难以持续,但还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气”的企业,银行自然不敢向此类企业放贷;第三类企业有订单和市场前景,生产销售均可持续,但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银行对其信贷投放变得审慎。“这就要求银行准确找到第三类企业,予以扶持。”他建议。
对于“二元化”问题,南通银监分局也开出药方。
首先,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挤出信贷泡沫。周洪生建议,各银行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分类考核贷款品种的贡献度,通过经济资本配置、贴现利率水平等经济杠杠引导基层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投向,通过合理调整,挤出信贷虚增。
其次,发挥政策杠杆拉动作用,平衡经济格局。在解决信贷城乡、大小“二元化”之际,应尽快制定小企业和“三农”贷款贴息、核销政策,鼓励银行加大投入。
第三,发挥监督杠杆管理作用,强化合规经营。监管部门要加强票据业务监管,坚决制止循环开票虚增存贷款以及贷款作为保证金的行为。各银行完善政府背景类贷款管理办法,防止贷款挪作他用,防止过度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