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若馨 王进
17日下午,中国铝业公司在干部大会上正式宣布中铝总经理、党组书记肖亚庆离任,出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接任者则是原中铝“老将”现任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熊维平。
肖亚庆由央企掌舵人一跃成为国务院副秘书长的变化,既在市场意料之中,也出乎市场意料之外。在肖亚庆的带领下,中铝公司则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央企老总‘经营优而仕’并不鲜见。意料之外则是此次任命为中铝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的关键时刻。
善用“并购”利器
1999年,当肖亚庆接管亏损数年的西南铝加工厂时,敏锐抓住了国家对国有企业实施债转股的机会,开始大刀阔斧进行股权改造,用两年时间让西南铝重返重庆工业企业50强。21世纪初,肖亚庆发现的另一个机遇,则是刚刚开始的新一轮全球资源配置重新整合的大潮中,中国企业面对的海外兼并机遇。
2006年3月,中铝击败10家国际竞标者,成为一个价值29亿澳元(合22亿美元)铝土矿开发项目的首选企业,亦成为在澳大利亚进行最大一笔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公开资料显示,奥鲁昆项目的铝土矿蕴藏量可能超过6.5亿吨,在全球已探明的铝土矿资源中,澳大利亚的蕴藏量占22%,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几内亚。
2007年8月,中铝公司以8.6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秘鲁铜业公司91%股份,这也是中国公司第一次完成对海外三地上市大型铜资源公司的成功收购。该铜矿拥有铜金属资源量约1200万吨,为全球拟开发建设的特大型铜矿之一。
每年春秋两季,身为董事长的肖亚庆都会率领上市公司中国铝业的高管团队,从北京飞来上海,就公司的最新财报与经营状况,与上海金融投资界和媒体进行面对面沟通。在A股或H股上市的央企虽多,但能这样重视投资者关系的掌门人并不多见。
肖亚庆与“国际接轨”的思路可并不仅仅停留在镁光灯前的商业秀上。其真正的体现,恐怕应该是在国际并购市场上以巧妙的资本运作和合规的市场化手段,打破中国企业多年来出海经常遭遇的国外政治和法律障碍。
在2008年的中铝公司收购力拓股票一案中,肖亚庆采取了联合海外巨头——美国铝业携手收购少数股份的策略,不寻求全面控股,从而避免了海外监管问题,并降低了政治反对声浪。中铝还聪明地从国际上雇请资深金融和公关顾问,使之为自己进军国际资本市场铺平道路。通过与美铝联手,中铝得以向世人表明这桩交易是出于商业目的,从而有助于打消人们对该交易是由中国政府一手策划的疑虑。
肖亚庆高明并购手段在前期已经有所体现。2005年底,中铝先后与山西关铝、焦作万方、连城铝业、白银红鹭铝、河南中迈铝业签订合作协议。2004年,中铝氧化铝产量达到600多万吨,而电解铝产量仅96万吨。而到2006年,中铝的铝产量一举达到297万吨,达到2005年的3倍。
2006年国内电解铝企业普遍需要外购氧化铝,下游需求旺盛,氧化铝价格也就跟着水涨船高,电解铝企业受成本高企的影响生存举步维艰,而中铝则在电解铝企业最危难之时,以向电解铝企业提供原料为交换条件获得了国内不少电解铝企业的控制权。无怪乎,当时业内有“电解铝企业是半卖半送给中铝”的说法。
出手力拓
力阻“两拓”合并
如果说,通过兼并重组快速发展壮大是中铝发展主要模式,那么自2008年2月以来的两度出手力拓则是对这种重组发展模式的最好的注脚。
2008年2月1日,距离备受世界关注的“两拓(必和必拓、力拓)”合并案的最后期限仅剩5天的时间,中铝公司总经理肖亚庆意外宣布中铝以140.5亿美元取得了力拓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权,相当于持有力拓集团股权的9%,成为力拓单一最大股东。
而在中铝宣布此项合作之前,外界普遍对“两拓”合并存有很大的担忧。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第一和第三大矿业公司的联手势必会使国际矿产交易的天秤更多的向卖方市场倾斜。而在当时,大宗商品牛气正浓,铁矿石谈判亦处于敏感期,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方,中国显然是“两拓”合并的最大受害者。
宝钢、武钢等国内钢铁龙头都传出有意成为叫停“两拓”合并的“白衣骑士”,甚至传出了国内几家大钢厂联合出手阻挠交易的猜测。然而,最终由中铝出手大出外界预料。
肖亚庆在回忆此前的海外并购时,显得十分谦虚。“一开始在海外做收购,我们也会紧张,毕竟万事开头难。”肖表示,通过几宗海外项目收购的经验积累,中铝总结出一套海外发展的思路。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无非就三种方式:
其一,到海外做勘探,从绿地项目做起。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目前世界级的矿山资源基本已被探明,并被国际的矿业巨头瓜分殆尽,真正找到有相当资源储量的矿山资源的可能性很低。再加上做绿地项目的开发周期相当长,最快也需要20年才能有所产出。
其二,在海外收购小项目,小的矿业企业。肖亚庆认为,这种方式也是不少中国企业的模式,但考虑到中国矿产资源的整体需求量极大,仅仅依靠在海外收购小项目显然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走出去方式也不适合中铝。
其三,就是直接面向世界级的大型矿山资源与国际级的矿业公司合作。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经验积累,才最终造就了肖亚庆任内中铝对力拓的两度收购。
二度增持
不畏浮亏质疑
浮亏!在商品牛市大潮退去之后,肖亚庆在多个场合被问及了投资力拓的浮亏问题。毕竟,中铝购买力拓股份时,力拓英国公司的股价高达60英镑/股,而目前该公司股价甚至不及20英镑/股。直到今年2月12日,中铝再度出资195亿美元投向力拓集团,浮亏问题又一次被各种声音推到了肖亚庆面前。
“我们买的实打实的资产,而股价仅仅是一个虚拟符号,依据股市的价格波动来判断企业投资的得失本身就是不理性的。”肖亚庆在面对浮亏质疑时,显得十分坦然。
面对60%以上的浮亏,肖亚庆进一步分析道,目前力拓的固定资产有1070多个亿,作为一个实物资产,我们所占有的权益资产价值并没有缩水,它依然在那儿。另外,矿物资源亿年单位计算的,长期看来的稀缺性丝毫没有改变,再加上中国发展对这些矿产资源的依赖局面未改,对于资源型资产中铝公司是长期看涨的。
据了解,目前国内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在50%左右,而铜精矿的需求则有70%以上需要依靠进口。
“我从不担心大家评论股价上的浮亏、浮盈。”肖亚庆透露,目前财政部、国资委正在研究,公司股价上的浮亏浮盈不应计入企业的账面,他认为这是对企业战略性、符合长远利益投资的肯定。
“当然,也有人问我,现在买力拓是不是比一年前更便宜。我答是,但是机会已经没了。”肖亚庆所指的机会是2008年2月6日,是必和必拓必须或者宣布一项肯定的收购要约,或者宣布其无意向力拓提出收购的最后期限,如果在此前没有人站出来,“两拓”合并案一旦成型,一年后195亿美元的投资机会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同样的,此次195亿美元认购力拓可转债以及收购部分资产的投资案,也是在2月12日力拓董事会必须提交向股东建议的减轻负债方案的最后期限的前几天,如果不动手,力拓很有可能采取增发配股的形式募资,对于中铝来说也就不存在什么更好的投资时间点位的问题了。
注重团队
在与记者详谈解析与力拓的二度合作之时,肖亚庆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消息还未得到官方证实。当提及个人工作的变动是否会影响中铝今后的发展思路时,中铝公司副总经理罗建川替肖亚庆回答了这个问题——中铝公司多年的发展基于的是“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的战略定位。
对此,肖亚庆表示,中铝的发展不是个人意志导向的,是一个团队的作为。以与力拓的合作为例,2008年必和必拓有意收购力拓时,耗资4亿美金制作和执行整个方案,而力拓在面对中铝的注资计划时也花了1亿多美元进行“防守”。“而我们的成本则比他们都低的多。”肖亚庆介绍到,最可贵的是,中铝通过一系列的海外并购积累了一套有经验的班底,连老外都甚为惊讶,我们就是依靠这样一套班底先是完成了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一笔股票交易案,一年之后又完成了当今市场环境下规模最大的一笔现金投资合并案。
另外,肖亚庆也希望中铝的“走出去”能给国内企业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起到一点点启发作用。“我们越是走出去,越是发现与国外龙头企业的差距。”肖亚庆指出,国外企业在管理、经营方面的先进经验,中铝通过走出去,算是见识到了,也希望能够真正学习起来。
肖亚庆简历
1959年生,北京人,工学博士,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2年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材料系毕业;
1982年,在哈尔滨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历任工程师,其后历任技术处的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998年6月-1999年6月,任哈尔滨市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9年6月-2000年12月,任西南铝加工厂厂长,使这家连续9年累计亏损16.29亿元的老国有企业,于2000年扭亏为盈。正是因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显示出的魄力,肖亚庆一度成为重庆市副市长的人选,不过,最终他还是留在了企业;
2000年12月-2004年4月,任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
2004年4月-2009年2月,任中国铝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这家中国有色工业的龙头企业成立仅6年,资产总额增长4.3倍,利润增长10倍以上,位居世界三大铝业公司行列;
2009年2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