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建华报道
用电高峰即将到来,但因为煤电双方顶牛,致使电煤价格至今未定。时至今日,五大电力集团与煤炭企业的博弈仍在继续,2月16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五大电力集团一位高层人士获悉,五大电力集团正在积极筹备建立新的联盟,希望建立从海外购煤的长期协议机制。目前五大电力集团中已有3家从海外订购了近百万吨电煤。据上述人士透露,五大发电集团购买的进口煤价要比从秦皇岛运到广州港的煤价低50元/吨。
电企将目光投向海外
眼下,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部分初级资源产品,像石油、煤炭、铁矿石等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而以这些初级资源为原材料的产成品,如成品油、电力、供热的价格则不仅要接受政府的严格管制,更要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煤电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和市场化改革的不同进度,决定了煤电双方自主协商电煤价格一直不顺利。
从国家直接定价到规定价格浮动范围,再到由煤电双方自主确定价格,占煤炭销售比重一半以上的电煤价格率先实现了市场化,而电价离市场化还很遥远。
人们对2008年年底举行的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记忆犹新,会上,五大电力集团因煤价争议而拒签电煤合同令2009年的煤炭市场充满变数。尽管此前不久,电企刚刚与煤企签订了一单供货合同。
煤企要涨价,电企却无法承受,后者只好将目光投向海外。
为此,面对当前的价格机制,五大发电集团开始自寻出路。自今年1月份以来,它们就已经开始商谈向海外进口煤炭的事宜。在电企看来,这一举措除了解决自身需求外,也有作为谈判筹码的意义,希望能够对国内的合同煤价谈判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东南沿海的电企来说,使用价格相对便宜的进口煤发电有着区位上的优势,但中西部地区的电企只有依靠国内的煤。
电价改革或下半年启动
本报记者日前从电监会刚刚结束的2009年电力监管工作会议上获悉,电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电价改革,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业界分析,煤炭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正在倒逼电价市场化改革,电价改革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启动。
在去年年底的煤炭订货会上,五大电力企业一单未签,如果煤电双方不能近期达成妥协,今年主要电厂的电煤采购将不得不随行就市,从而终结近些年合同电煤与市场电煤的价格双轨制,而这正是煤炭企业期待的结果。
目前摆在五大电力集团面前的难题是,电煤库存迅速下降,今年的新合同又一单未签,随时面临煤企断供的可能。据华中电力调度中心透露,近日气温下降导致取暖用电负荷加大,华中电网电煤库存正快速下降,已由去年11月底的1980万吨下降到今年1月11日的1518万吨,一个多月降了462万吨。目前,华中电网电煤库存天数已不到20天。
显然,煤炭价格市场化提速正加大电力企业的压力。“煤价市场化,必然逼迫电价市场化。”国家电网电力市场研究所副所长单葆国表示,此前并未真正实行的煤电联动还只是电价改革的一小部分内容,电价改革并非只建立终端销售电价的调控机制,而是要建立市场化的电价形成机制,首先是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然后是销售电价、输配送电价的配套改革。中电联调研部部长沙亦强则认为,电价改革工程复杂艰巨,要取得实质性进展难度非常大,在保增长的压力下,上半年不太可能启动,真正启动有望在下半年。对于电价市场化改革,他认为,首先需放开大用户直购电,竞价上网也必须走长期合约的形式。
一些专家认为,今年能源供需格局总体宽松,对启动一系列能源价格改革非常有利。煤炭市场专家李朝林表示,电价改革也并不意味着涨价。如西北地区发电成本低,电价市场化后还有降价的空间。但发电成本高的东部地区,电价市场化后可能会上调。
理顺电煤价格机制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如今全球能源价格走低,应抓住时机改革国内煤炭、电力和石油等能源价格形成体制,形成顺畅的价格传导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电煤矛盾,同时对低收入人群发放专项补贴。
据媒体报道,陕西刚刚制定的省内电煤临时价格较去年上涨达105元,这让已经在亏损边缘的省内电企苦不堪言。除了接受这个价格外,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早日签订电煤合同上了。迫于自身和外界压力,不少煤炭企业已按临时价格向电企发煤。
此前有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已经上报国务院,建议电煤合同价格在去年的基础上上调5%~8%。五大电企对此并不乐观,它们认为,煤炭市场早已市场化,这种情况下煤价的确定不能谈成本,只能看供需,合同煤价的最终确定还得靠煤炭电力双方的协商。
尽管在电煤价格谈判上不会很快达成协议,但电还是要照发。在应对策略上,电企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促成煤炭供需形势向有利电企方向发展,包括采用采购海外煤方法等。其二,加强与决策部门的沟通,促成政府加强煤价调控。电企人士乐观地预计,估计在4月份左右煤电价格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因此,理顺电煤价格机制及其传导关系,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的业绩,而且对资本市场维持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