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回暖 部分行业库存渐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8日 18:44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围绕库存展开的,因为中国还没有发生有规模的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革命。而存货的急剧增加,则成了中国企业为全球金融危机埋单的主要方式。这也就是常说的产能过剩。2008年整个上市公司三季报的数据显示,累计存货价值达到了1.9亿元,创下新的纪录。

  与以往不同的是,产能过剩的中国式疗法除了政策刺激以外,“去库存化”也被视为2009年最重要的行情主线。申银万国研究所表示,经过前期停产式的削减存货,将会大大缩短存货调整所需时间,在今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左右,企业的阶段性存货调整将基本结束。“去库存化其实就是让供需重新达到平衡。”2月1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去库存化”

  而去库存化的速度跟供需关系有关外,还与产业位置、存货量、周转率有关。有效需求的持续或者行业的限产则是拉动去库存化的两端力量。“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靠近消费前端的产业有可能会较快完成去库存化。”张文魁告诉记者。

  张文魁其实是从行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上来说的。较短的产业链对需求的反应也最快,周转也较为迅速。周期性行业中,化工类的化肥、农药、造纸印刷行业,钢铁行业、焦煤行业、水泥等建材行业、家电行业、纺织服装、汽车等行业是最靠近消费前端的。

  而从存货7年的存货周转率来考察,《理财周刊》认为,周转率最快的周期性行业依次是建材、石油开采、煤炭、钢铁、化工、有色金属、汽车、纺织服装、家电、造纸。

  从库存水平来看,申银万国研究所表示,焦炭、钢铁、铅锌、水泥、汽车成品库存增速已经出现下滑趋势,未来成品库存压力相对较小。

  综合以上3个因素来看,钢铁、建材、造纸、化工将是最先去库存化,其次才是有色金属、煤炭、家电、地产、汽车等行业。

  钢铁领先

  那么,哪些行业会率先走出库存阴影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库存消化还需要从实际供求出发。而申万研究员夏钦则表示,“钢铁产业将是去库存化最先完成的一个行业之一。”根据申万调研,钢铁行业的目前产能利用率达到80%,钢厂的铁矿石库存需要7~16天消耗,历史上的合理水平也不过7~15天。

  钢铁产业靠近消费前端,存货周转率速度也较快,加之企业的持续减产停产促使钢材库存得以有效消化。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钢材产量连续4个月的大幅度减产,2008年9月~12月,当月钢材产量分别为4592.08万吨、4292.95万吨、4230.12万吨和4881.62万吨,同比分别下降5.5%、12.5%、11.3%和2.0%。来自政策层面的利好也加速了钢材市场的消化,钢铁业振兴规划细则目前正在紧张制定过程中。

  而比起钢铁行业,建材业无疑是分得了国家4万亿元中央投资的最大蛋糕。早在去年,在“十一五”规划安排的项目和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的项目中,政府就选择了一些项目作为1000亿元投资的方向。而这1000亿元的投资方向包括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以及灾后的恢复重建。

  张文魁认为,铁路公路等基础性建设等都对建材行业的拉动性最大。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曾公开表示,建材行业是4万亿元投资的第一个受益者,也是最大受益者。

  除了建材行业外,化工也被看做去库存化较快的产业。“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尽量消化库存。”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曹晓日希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企业方面看,在金融危机的特殊需求下,产销不旺导致库存增加。企业因此也减少了原材料的购置,积极调整生产负荷以达到消化库存的目的,获得更多的现金流。

  “从需求方面来看,化工的化肥类,到了春耕季节需求量也比较大,加上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还比较大,预计化肥的库存消化会比较好。”张文魁告诉记者。

  国泰君安分析师章秀其也认为,“前期由于化肥价格大幅下跌,行业需求被过度压抑,而现在春耕将至,化肥需求进入季节性旺季。化肥企业将面临投资机遇,企业的库存也会逐渐降至合理水平”。

  而在国泰君安分析师章锦涛眼里,造纸和化工行业都会得益于存货周期的反弹,具体表现在:“首先,前期价格大幅下跌,行业需求被过度压抑,近期可能出现持续反弹;其次,行业的库存积压并不严重,历史上行业存货的周转率是比较快的。”

  毫无疑问,造纸也将是快速去库存化的行业之一。在章锦涛看来,造纸业是牛年最先凸显的交易性机会之一。“造纸行业前期库存的消化有利于行业扭亏,对前景,短期我们是看好的。”显然,最先去库存化的行业包括钢铁、建材、造纸、化工等。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