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
2009年开局以来最受瞩目的两个现象本是不太相干,但深究起来却有许多内在的联系:一是中国北方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大面积的小麦和其他农作物面临枯死,奋起抗旱成了牛年到来的第一大仗;二是在中央政府推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贷款增幅呈大跃进般猛增。据央行公布的1月份金融运行数据,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6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创下了5年来的新高。
特大旱情牵动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祈天盼雨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最强烈的祝愿。媒体上,从总理温家宝到农业部长和各省领导亲临旱区,手抓枯黄麦苗忧心如焚的表情,深深印在大家的脑海中。众多的报道无不在给公众提供一个强烈的信号:一场抗旱夺丰收的人民战争正在广袤的大地上打响。可是,我们身边许多从北方旱区老家回来的人说,根本看不到那种热气腾腾的抗旱景象,一般农田浇不上水,更是浇不起水。问起缘由,一句话:缺钱。比起春晚赵本山、小沈阳的小品《不差钱》,农民要给麦田浇水也不一定都差钱,主要差在性价比上。如今北方的许多河流干涸,水利失修,平原上大部分水源主要来自一二千米以下的地下水。在小麦种植的各项成本中,浇水已经成为最贵的一项。像今年这样的旱情,靠抽地下水漫灌浇透,算下来成本会远高于收益。所以,抗旱好动员,水费无着落。
与焦渴的农田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城市里的各大金融机构的确是“不差钱”。在贷款创新高的同时,货币数量也在高速增长。央行数字显示,1月份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8.79%;市场货币流通量余额为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02%。节后上班第一天,各级政府和企业最着急最上心的是赶赴国家和省一级发改委,力争4万亿元的计划中能抢得“一杯羹”。仅以西安市为例:从去年11月底,西安市就组织了一个规模、规格空前的项目对接会来落实中央政策,6位市长副市长悉数出席,所有20多家银行甚至两家外资银行的行长积极参与,希望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冬天,燃起投资的“一把火”。会上推出了未来几年高达5000多亿元的各种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高薪区、经济开发区、航空航天基地等“四区一港两基地”的建设,还有“大唐城复兴计划”、新旧城分治和新行政中心规划。在所有的大项目中,唯独缺少对农业的直接投入,更没有对已经到来的大旱有规模投资上的未雨绸缪。
中央在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时,投资方向非常明确,主要用于改善民生,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列上了首位。粮食问题理应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今年遭遇特大旱灾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部和北部,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那里历来是我国主要粮食产区,产量丰歉对国家粮食安全举足轻重。自旱情发生之后,粮食期货市场已经有波动的迹象。中央每年一号文件,都是与加强农业生产有关。然而,各级政府对投入农业的热情到底有多高,总是公众挥之不去的疑问。谁都清楚农业的重要性,可谁也不愿将重金投在农业上。每遇到自然灾害,最高调突出的就是“五十年一遇”“百年不遇”,似乎现在的灾害出现与自己无关,下一次灾害来临便是50年之后,也不用多操心。其实谁都清楚,今年出现的灾害未必明年就会不来,更重的灾害实际正在新的酝酿之中。但责任落到自己这一届政府头上,谁也不愿真正扛起来。因为对比起日新月异、形象辉煌的城镇和工业项目建设,那种成就感实在是太诱人了。我们刚刚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可单就农村水利建设来讲,的确令每个人都汗颜。有数据表明,1949年~1978年,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增加了5亿亩,增幅为200%;1978年~2008年,农田灌溉面积只增加了1.37亿亩,增幅仅19%。如此巨大差距,是我们疏忽大意了吗?
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感动了全世界,中国各银行正积极配合,开闸放水,资金滚滚,浪起云涌。可干涸的水库河流却龟裂见底,对焦渴的农田无水可放,听天由命。难道,前一个“水库”就不能给旱灾中的农田提一提闸,放一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