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月金融运行数据引人注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8日 10:37  财政部网站

  日前央行发布的2009年1月份金融运行数据表明,近期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迅猛回升;广义货币供应量(M2)高增的同时,狭义货币供应量(M1)急速回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长1.5万亿元,而同期企业存款仅增加759亿元;企业存款增幅甚微的同时,居民户存款猛增。

  1月份信贷投放出现巨量增长

  1月份金融运行最引人注目之处,当属信贷投放的巨量增长。当月,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9.78%,大涨1.83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1.99万亿元,同比增长21.33%,增幅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了有史以来的单月最高增幅,更超过了2001年全年1.3万亿的新增规模。

  贷款之所以能够出现持续快速的增长,原因有二:一是央行自去年9月份以来开始采取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信贷规模限制等举措,与政府加大投资支出的政策相配合,由此带动银行信贷投放规模迅速增加;二是商业银行的积极配合。从大处看,这是为了贯彻“充分发挥好银行信贷资金在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的政策精神。从企业经营的层面看,“早投放、早落实、早受益”也符合商业银行一贯的经营模式。

  从贷款投放的结构上看,在1.62万亿的新增贷款总额中,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就增加1.5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0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6239亿元(占41.6%),中长期贷款增加5229亿元(占34.9%)。票据融资和中长期贷款增速尤为突出,这种现象自2008年11月份一直延续到了今年1月份。造成票据融资量大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票据市场利率较低,票据融资规模总量与票据市场利率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中长期贷款回升较快的原因与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有密切关系,其主要投放领域为基础建设,比较集中的是电力、燃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导致M1增速下降的因素不具有可持续性

  1月份,广义货币M2继上月出现大幅反弹之后继续走高,比去年12月末高0.97个百分点,18.79%的增幅只比去年1月份18.94%的增速微低0.15个百分点;M1未能延续上月的反弹之势,在1月份继续下行,6.68%的增幅不仅比上年末低2.38个百分点,而且继2008年11月之后再次创出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图1,2008年11月M1同比增长6.8%)。

  M1、M2为何会出现这种背离走势?第一,信贷激增推高货币增长,而且主要体现在M2上,这种情况与2008年1月份是完全相同的(巨额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推高货币供应量增长)。而M1没有一同走高,很可能与企业获得贷款后的处理方式有关。由于今年春节在1月份,工作日天数明显减少,生产和采购活动的进程有可能延后,获得的贷款并没有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存放。第二,春节因素可能是造成1月份M1增速下降而M2增速上升的原因。历史数据表明,每年春节所在的月份往往出现居民存款的巨量增加,今年也同样如此。职工工资的发放,造成货币资金在企业账户和居民储蓄存款账户之间的此消彼长,进而导致M2上升、M1下降。第三,去年和今年春节所在月份不同,春节位移使M1的比较基准失真,导致其同比增速下降。基于此,可以认为,导致M1增速下降的因素不具有可持续性,也不能代表经济中“最具活力的资金”出现了再度萎缩。以M1作为投资活动“晴雨表”的市场参与者,亦不必为此担忧。

  存款增速创下有史以来的新高

  1月份的存款增速也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新高。当月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2.9%,大涨3.6个百分点(图2);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2.98%,增幅比上年末高3.25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最多,达到1.53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中,企业存款增加759亿元,同比多增2586亿元。但其他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存款继续下降,总体看,整个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存款减少919亿元。此外,财政存款增加488亿元。从存贷款增速观察,二者出现了平行上移之势(图2),正如前述分析的那样,这主要是由于春节因素的影响。随着春节因素的消失,今后存款增速可能逐月回落趋稳,而贷款增速在今年上半年将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今后在货币政策方面,尽管不排除有继续小幅降息的可能,但是,在贷款增长持续较猛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更具有针对性。因此,今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有可能从价格型工具转向数量型工具。

    相关专题:

    部委专题--财政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