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康鹏
历经波折之后,中俄“石油换贷款”协议最终修成正果。昨天,中俄两国在北京签署了七项能源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俄罗斯管道公司(Transneft)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的长期原油供销合同,以及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协议等。
昨天下午,《第一财经日报》从接近谈判过程的消息人士处证实了这一消息。这将是中俄之间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能源协议。
据此前多家媒体报道,中国将向俄方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贷款,俄罗斯在今后20年将向中国提供3亿吨石油供应。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俄罗斯副总理谢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俄罗斯联邦政府能源谈判机制会谈纪要》,共同出席了关于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原油贸易、贷款等一揽子合作项目协议签字仪式。
一波三折的谈判
据了解,“石油换贷款”合同源自去年10月温家宝总理与俄方签署的一项谅解备忘录。在备忘录中,中国承诺分别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管道公司提供150亿和100亿美元的贷款。昨天所签订的最终协议即是在备忘录确定的框架下进行的。
在签订备忘录之后,中俄去年在10月、11月和12月进行了三轮“拉锯式”艰难谈判,均由于双方分歧严重而无果而终。媒体报道称,分歧一是在贷款利率问题上,中方倾向于采用固定利率,俄方则要求实行浮动利率。另外在供油方式上,是全部由铁路还是管道运输,双方也存在分歧。
前述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实际上在第三轮谈判中,企业之间已经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此后就进入了两国政府主导阶段。而在本次谢钦来华之前,在有记者问到关于俄方代表团对即将到来的中国之行中“石油换贷款”问题的预期结果时,谢钦充满信心地说:“当然结果是肯定的。”
截至目前,中俄官方都没有向外界公布昨天所签协议的具体内容,“石油换贷款”协议的贷款利率等细节外界还不得而知。不过据外电报道,在昨天的协议中,俄罗斯同意将西伯利亚石油管线从在建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线主干线一直延伸到中国边境。
各有所取的合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驻俄罗斯前武官王海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俄签订最终的协议具有某种必然性。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的金融行业资金困难,俄各大石油公司在新年度投入生产普遍遇到资金难题。如果石油工业无法按计划来扩大生产,对俄罗斯这样严重依赖能源行业的国家来说,安然度过危机的难度将更大。”王海运说,“对中国来讲,需要获取稳定的石油资源来满足国内的庞大需求,中俄之间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也要求两国在金融危机面前,能够进一步加强相互的合作。应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不存在谁吃亏的问题。”
王岐山昨天在签字仪式上表示,希望双方立足战略高度和长远利益,充分发挥两国元首倡议建立的能源谈判机制的作用,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能源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谢钦则称,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确保已谈成的所有项目按照商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顺利实施。
不过王海运告诉记者,在今后长达20年的协议执行中,由于能源价格变动、地缘政治变化有可能对协议顺利执行带来一些波折和困难。“俄方能源丰富,中国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双方在能源合作上互补性非常强,从两国战略合作关系的高度来讲,协议的执行应该不会出现大的变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