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国促进新联邦州(东德)经济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2008年12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 14:49  财政部网站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均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发展的差距,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在解决地区间不平衡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此,财政部国际司于2008年11月2日至12日,组织了由中国东、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财政厅外经处长参加的“促进德国新联邦州(东德)经济发展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赴德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考察。考察团先后与德国联邦财政部、联邦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欧盟驻德国代表处、勃兰登堡州财政部、勃兰登堡州经济部、勃兰登堡未来发展处、哈勒经济研究所等部门以及部分企业家代表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并且实地考察了柏林-勃兰登堡国际机场工地和比特费尔德-沃尔分化公园。研讨团认为,德国以及欧盟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的政策和经验,对中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德国的基本情况及新联邦州(东德)的发展变化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50万。德国是联邦制国家,1990年重新统一后共有16个联邦州,其中:原联邦德国有11个州,原民主德国(东德)划分为5个州(又称新联邦州)。州之下有多个地方自治体(市、县、乡)。各州分别设有宪法、议会和政府,最高国家权力归联邦。联邦州通过联邦参议院在联邦层面得到代表,并参与联邦的立法。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是欧盟成员国,经济总量位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三,连续五年保持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地位。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230亿欧元,人均29455欧元,居世界第19位。外贸总额17395亿欧元,其中进口总额7704亿欧元,出口总额9691亿欧元,外贸盈余达创纪录的1988亿欧元。2007年首次实现自1989年以来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德国是社会市场经济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确保自由经济活动,但努力实现社会平衡。其基本设想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通过社会福利政策的均衡措施加以补充。根据这一构想,一方面,应当在原则上促成市场各方力量的自由博弈;另一方面,国家形成风险保障的社会福利网络。社会市场经济是德国经济政策的基础。

  两德统一之初,由于原属东德的5个新联邦州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整个工业已经老化,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部各州,加之两德统一后,联邦政府实行激进的货币兑换制度,导致东部各州企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居高不下。1991年新联邦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老联邦州的44.5%,居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68.8%。

  为推进新联邦州的经济发展,联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财政经济政策,每年约有800亿欧元的投入,相当于全德国内生产总值的3%左右和东部的1/3。一开始东部经济主要在建筑业的支撑下实现高速增长,但是,趋同过程比想像的要长。目前,5个新联邦州在各个高科技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虽小但效率高的工业产业,即所谓的“灯塔区”,包括德累斯顿、耶拿、莱比锡和洛伊纳周边地区。目前,加工业成为新的增长发动机,生产依旧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由于计件工资成本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而且几乎只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该产业部门差不多已经达到老联邦州的标准,赢利水平也基本保持一致。2005年,东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4400欧元(老联邦州为18500欧元),相对于1991年翻了一番。2006年,新联邦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老联邦州的78.6%,居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3.3%。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大幅度缩小。

  尽管如此,与失业现象作斗争仍是摆在东部面前的一大挑战,新联邦州中失业率最高的地区达到25%。2005年生效的《团结公约》二期,继续提供了1560亿欧元,用以在资金上确保一直到2019年对新联邦州的进一步开发和特别促进。

  二、德国促进新联邦州(东德)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德国联邦宪法——《基本法》确立了社会福利国家的基本原则,保证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权,强调“公民生存条件的一致性”,即确定了公民享有公共服务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应是相同的。这是德国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促进地区平衡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由于有联邦宪法法院负责监督《基本法》的执行情况,所有的国家机关都受其判决约束,又为宪法原则的贯彻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德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在《基本法》中作了原则规定,同时相应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和税收分配制度。为缓解税权集中与事权分散的矛盾,保证各地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水平大体接近,使财力较薄弱的地区政府能够完成其承担的各项基本任务,《基本法》对地区间的财政平衡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亦作了明确规定。《基本法》的上述规定,成为两德统一后,制定一系列促进新联邦州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的法律前提。各项政策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程序,如转移支付制度依据《联邦财政平衡法》,促进东部经济发展的《投资补助法》,为新联邦州筹集发展资金通过税收立法程序开征团结税等。

  为了加强对新联邦州经济发展促进战略的协调和领导,联邦政府还指定联邦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的部长,作为联邦负责新州的代表,具体牵头制定政策并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二)制定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持续不断地推动地区差距的逐渐缩小。

  两德统一后,为尽快缩小东、西德之间的发展差距,德国联邦政府从1990年实施的“紧急救援计划”,到1995年的《团结公约》,再到2005年《团结公约》二期,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分阶段制定了促进新联邦州的投资和发展计划。由基础设施改善入手,逐渐向科研、文化、教育、环保领域扩展,逐渐形成了涵盖15个领域的、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

  德国统一基金。是1990年按照“紧急救援计划”,以财政和金融的方式筹集和设立的为期5年的专项基金,数额高达1600亿马克,其中700亿马克为联邦及各州政府拨款,其余900亿马克通过金融市场借贷,债务由联邦政府和原属西德的11个州各负担一半。

  《团结公约》一期。从1995年实施至2004年结束,总数1000亿欧元,用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及经济结构。

  《团结公约》二期。自2005年生效,至2019年结束。是在实施《团结公约》一期的基础上,按照公约有关内容,联邦政府继续向东部地区提供大约1560亿欧元的财政资助。

  这些资金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以下的15个领域:

  1、促进新联邦州提高经济增长能力的投资补助,如加工业、旅馆业、服务业等。

  2、支持新联邦州的招商宣传。

  3、就业政策,即联邦政府帮助长期失业(1年以上)人员就业,其工资由中央政府支付一部分,或对长期雇用新联邦州人员的企业,由联邦政府提供补助。

  4、教育及在职教育。主要针对年青人,鼓励企业对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1996年以来设有对企业职业教育补贴,同时,联邦政府也补助一些职教中心开展类似培训。德国军队在驻地对职业教育也作出了贡献

  5、创新能力,主要支持与企业相关联的研究和发展部门在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

  6、对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支持,主要通过联邦政府设立基金,鼓励购买研究及教学设备。

  7、对新能源发展方面的支持。

  8、基本设施的建设,如道路等。

  9、城市规划与发展。

  10、促进非城市农村领域的发展。

  11、处理原东德工业区污染问题。

  12、妇女与青少年问题。

  13、养老和健康问题。

  14、艺术、文化和体育的促进。

  15、加强民众统一心理的建设,消除种族歧视。

  上述内容都以不同的项目和专项基金安排,其中:短期的1-2年,中期的5-7年,长期的到2019年。

  (三)建立多层次的促进地区平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第一个层次:联邦对州的转移支付。

  第一次转移支付是通过增值税分享来进行的。在所有共享税中,增值税的分配较为特殊,因为它不是简单地按比例在各州之间平均分配,而是作为德国税收税入分配体系中唯一能够调整联邦与州之间以及州与地方之间收入关系的税种,在具体分配形式上带有明显的“劫富济贫”性质。按2000—2004年财政平衡法的规定,联邦与州的增值税共享比例为54.1%和45.9%,其中的45.9%部分,又分成两部分在各州之间进行分配。

  (1)增值税第一次分配,将增值税的45.9%中的至少75%按州的居民人口进行分配。即用这部分增值税除以各州居民总人数,得出全国统一的人均增值税收入的税额,然后用某州的居民人数乘以人均增值税分配份额,即得出某州按居民人数分配得到的增值税份额。

  (2)增值税的第二次分配,将增值税的45.9%中的最多不超过25%部分进行一种平衡性非对称分配,主要是针对那些财政能力弱的州。这里,首先需要测算某州的税收能力和标准税收需求,并进行平衡比较,只有贫困州才有资格参加分配,分配的目标是使那些贫困州的财政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2%。经过平衡分配,在保证所有州的财政能力均达到全国平均财力的92%后,如增值税分配仍有余额,将仍然按照州的居民人数标准进行分配。

  2、第二个层次:州与州之间的转移支付。

  州与州之间财政转移支付也称州际横向平衡。德国联邦财政体制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内容就是州与州之间的财力平衡。它的具体操作程序是,先测量财力指数与平衡指数,通过各州财力指数与平衡指数的对比,来确定某州是接受转移支付的州还是贡献的州,以及各州之间转移支付的资金流向和数量规模;然后进行平衡关系的比较,经过比较,对于州财政能力低于平均财政能力95%的州进行第二次转移支付,保证经过第二次转移支付后,每一个州的财政能力(包括接受转移支付以后的财力)至少要达到平均财政能力的95%。而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于经过测算财政能力超过标准的州,按均衡法规定的比例所贡献出来的财力,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富州向穷州的横向拨款来实现各州之间财力水平的基本接近。

  3、第三个层次:联邦补充拨款。

  联邦补充拨款也称联邦补贴,是联邦政府的一种直接的无条件拨款,它不规定资金的具体用途,是对增值税共享和州际间横向平衡的补充。联邦补充拨款主要用于补贴财力贫乏州,以平衡其财力需求和其他特殊困难。在具体操作上,联邦补充拨款不采取公式化的办法,而是根据一些特殊的需求确定对特别地区的补助额,主要包括:为平衡州际间财力而给予贫困州补助的拨款、《基本法》所规定的联邦政府特别补助、对有些属于州和地方事权范围的重要支出和投资项目拨款、对州的某些负担较重的支付项目和联邦委托给州的任务进行拨款和补助、《基本法》所规定的“共同任务”(即大学建设、地区政策、农业结构政策和海岸保护、教育规划、重要且超出州范围的研究)补助。

  年度执行中,联邦和应付出平衡基金的州按上述三个层次的计算结果在每季度末按进度向应接受转移支付的财政困难州划拨平衡基金,年终汇总清算。年末,联邦与各州计算确定下一年度州际财政平衡数额。

  (四)系统完善的投资促进措施。

  德国有整套的投资促进措施,包括现金补贴、优惠贷款、提供担保、国家参股等方式。主要资助的内容涉及:成立和收购企业、促进就业、改革创新、环境保护、市场开拓和人员培训等。这些投资促进措施除来自欧盟的支持外,在德国国内主要由两个层面组成:一是联邦政府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达到经济整体发展目的,而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的“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公共任务(简称:GA)、投资补助,以及以德国复兴银行(简称:KFW)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向企业提供的各种信贷优惠;二是各联邦州政府根据本州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的多项促进措施。州政府同时还负责具体实施部分欧盟和联邦政府的促进措施。

  投资促进措施的资助对象主要是从事加工制造业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的企业。其中,中小企业是资助重点,获得的补贴最高可以占到总投资的50%。

  投资促进措施的主要内容是减少企业的资本支出和经营成本。减少投资成本有3种措施:现金手段、优惠贷款、信用担保。其中:现金手段包括投资津贴和投资补助,投资津贴可用于25%的新设备采购和12.5%的新楼工程费用,使用投资补助的投资项目需在完成投资后创造长期的就业岗位。优惠贷款主要通过德国复兴银行,对营业额小于5亿欧元的公司提供长期优惠固定利率贷款,最大贷款金额1000万欧元,最多可覆盖100%的投资成本。信用担保有联邦担保项目和各州提供的担保项目,联邦担保项目可为企业向商业银行项目融资提供最高80%的担保,担保金额最低1000万欧元;各州通过州担保银行、州发展银行、州财政部,可为企业向商业银行项目融资提供50%-80%的担保,但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万欧元。减少经营成本的途径有两条:促进就业和促进研发。其中,促进就业的措施包括工资补贴和培训支持,促进研发的措施包括研发补助或贷款、研发风险投资等。

  (五)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德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两德统一后,联邦政府把原东德工业区污染治理,作为缩小地区差距、确保“公民生存条件一致性”的大事来抓。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主要由联邦和州政府提供经济资助,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以德国中部采矿管理有限公司(LMBV)为例,该公司由联邦政府拨款75%、州政府出资25%共同成立,政府与公司每5年签署一期合同,对矿区污染点进行治理,通过拆除地上废弃建筑物、对受污染的地下水净化后重新注入等措施,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生态。只有生态环境改善了,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区的就业问题——这就是德国在处理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秉持的思路。

  (六)欧盟在促进成员国地区平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欧盟十分重视成员国之间以及各国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欧盟成立之初,就通过地区政策致力于落后地区的开发援助,经过长期努力,为缩小欧盟区内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欧盟成员国的不断扩充,新加入东欧各国与原15国间的发展差距更显突出,欧盟又着手实施2007-2013年的凝聚力政策。

  1、欧盟结构基金(EU Strukrurfonds)。

  欧盟对落后地区的援助是通过结构基金进行的。结构基金是欧盟为实施地区政策,缩小欧盟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促进其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发展,从预算中拨款设立的基金。主要用于为经济落后地区建立基础设施,促进企业投资,支持进行经济和社会调整以及更新教育和培训体制和促进就业。2000年至2006年,欧盟结构基金的预算为1950亿欧元,约占欧盟预算总额的30%。德国的东部地区、欧盟东部边境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属于基金的资助范围。根据欧盟的援助原则,欧盟结构基金项下没有单独的促进措施,只为成员国的促进措施提供资金支持。

  2、2007-2013年的欧盟凝聚力政策。

  根据欧洲共同体条约,欧盟凝聚力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和谐,从而减少成员国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欧盟凝聚力政策(2007-2013)的目标包括3个方面:趋同、地区竞争力和就业、欧洲范围内的合作。围绕上述目标有不同的结构基金和结构措施支持:一是欧洲地区发展基金(EFRE)。针对所有成员国和地区,面向上述全部目标,用于基础设施、创新、投资等等。二是欧洲社会基金(ESF)。针对所有成员国和地区,面向前两个目标,用于教育、就业等等。三是凝聚力基金。针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0%的成员国,仅面向趋同目标,用于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

  支撑欧盟凝聚力政策(2007-2013)的结构基金总量为3474亿欧元,占欧盟预算的35.6%。其中:82%针对趋同区域,15%针对其他区域。一半以上的资金是针对新成员国的。从按目标进行的资金分配比重上,可以更好反映对落后地区的倾斜:全部3470亿欧元的结构基金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欧盟平均值75%的地区可获得57.5%、凝聚力基金占20%、地区竞争力和就业占12.6%、用于逐步撤出占4%、逐步引入占3.4%、跨国及跨地区合作等占2.5%。

  欧盟凝聚力政策一方面表达了欧盟与处于劣势的地区之间的团结,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在其共同范围内对更多竞争力的追求。

  三、对完善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启示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异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市场化资源配置的结果,也带来了地区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并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国内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特别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解决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力度。德国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的经验,可以为中国继续完善西部大开发政策,逐步缩小地区、城乡差距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加强统一规划,制定阶段性目标,强化法律制度建设。

  德国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的目标设计和制度建设,集中了财力,明确了重点,保证了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和公开透明。这是德国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根本前提。中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少数民族聚居,贫困人口众多,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任务繁重,但资源丰富,可开发潜力巨大。实施西部大开发,一方面要帮助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就业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因此,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制定分阶段目标,确定重点领域和资助方式,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用以督促各部门和相关机构认真执行。同时,为了协调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要加强专门机构——西部开发办的统筹和领导能力,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以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为主线,制定系统、全面、多层次的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要构建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定期分析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效果,不断提高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均衡地区间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保障能力。

  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财政管理体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通过建立规范有效的纵向(上下级政府间)和横向(联邦州与州之间)转移支付制度,为实现《基本法》“公民生存条件的一致性”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的同时,也相应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2000年至2007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各类转移支付累计已达1500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转移支付以税收返还为基础,采用增量调节的方式,是在基数法基础上的改良,固化了原有的不平衡因素,弱化了转移支付在均衡地区财力上的作用。近几年虽然加大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但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大部分转移支付是以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存在,如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等,包含了中央委托地方的事权性质,对提高欠发达地区财力保障水平的力度还不够大。再加上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规范性、科学性、透明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核心是把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财政支出责任和范围、转移支付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方法、监督保障机制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和政策不确定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以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为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创造条件;三是要在现有东部发达省市与西部欠发达省区对口帮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东西部之间的产业对接,帮助西部地区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管理人才素质。

  (三)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德国促进新联邦州经济发展的核心措施,是重构东部的市场体系,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提供优惠条件促进生产要素向东部聚集,最终推动东部的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在基础性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拉大了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说明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单靠市场是不行的,还必须发挥政府的协调机制。实施西部大开发,关键是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针对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增强西部产业的聚集能力,培育西部的市场主体,提升西部的市场需求,促进东部与西部的产业对接,从而实现东、西部之间生产与交换的良性互动,既为东部的工业产品打开巨大的国内市场空间,也为西部产业升级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机遇。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实现当前扩大内需战略的客观需要。具体来讲,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国内统一市场。促成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打破以自我保护为特征的“诸侯经济”,形成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产品的行政定价相对较低,东部企业利用西部资源供给形成的工业制成品却相对高价,两者的不等价交换,造成生产要素的逆向流动(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因此,建立国内统一市场的关键是要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使基础工业产品与加工工业产品的比价趋于合理,发挥各类资源的基础性效应,进而使各地区的资源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实现有效的配置。西部地区也能通过市场交易把其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并形成较强的对东部地区经济技术能量的吸纳能力。

  二是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对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西部地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构成中以资源开发型基础产业为主。由于西部受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加上市场体系不健全,尤其是价格体系不合理,西部企业在产品成本高、利润水平低的双重压力下,没有能力加快技术改造,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准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使得西部的高科技人才留不住、进不来,也不可能有高科技的风险投资进入。因此,对西部地区来说,虽然需要东部地区各种方式的支持,但最根本的途径是进行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要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逐步改变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大加工工业的比重,特别是要重视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贸易等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发展,不断增强对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三是改变东部地区的目标市场战略,实现东西部双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过长期以来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格局,其主特征是东部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科技和服务业的兴起,也逐步降低了与西部的资源和市场联系。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结果,使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重要,一方面,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更加敏感;另一方面,东西部的经济互补性逐渐弱化,西部内陆省份并没有从这种外型经济中得到好处,国内区域发展差距更趋扩大。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世界经济下滑的特征日益明显,中国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践证明,中国不能只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内经济也应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适应当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需要,启动庞大的国内市场,关键是要把东部沿海的目标市场转向西部,使东部先进的生产要素更好地与西部的广阔市场相对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四是支持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其在改善社会经济结构、解决本地区就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自主创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障碍。学习德国支持中小企业的先进经验,应该采取政府直接投资补助、提供信贷和担保支持、完善法律和配套服务等措施,支持西部中小企业的繁荣和发展。建议成立西部投资银行,作为国家在西部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通过将贷款“批发”给有关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贷给中小企业,同时为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商业银行提供贴息并担保。这样,既解决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争利的矛盾,又解除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偿债风险的过度担心。

  (四)设立西部大开发专项基金,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协调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市场途径,通过增强西部市场的吸引力来聚集要素;另一条是计划途径,由政府通过计划和重点投资来主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极。实施中央政府的投资计划,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支撑。可以借鉴德国“统一基金”和“团结公约”的经验,设立“西部大开发专项基金”。基金的来源可以通过中央政府开设特别税种筹集,也可以在中央和地方分享税种中提取,或通过发行“西部大开发债券”,以及在金融市场上募集等方式来完成。基金支持的重点,应在西部经济发展极的建设上。所谓发展极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或主导产业,它不但能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而且其增长的势头又能把技术、资金、组织、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周围扩散,带动周围地区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极的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地区发展极,主要是支持西部城市化建设,扶持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通过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缩短中心和外围的空间和时间距离,放大发展极的扩张效应,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产业发展极,主要是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集中投入资金、引进技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等措施,培育产业龙头,发挥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的牵引作用。

  (五)通过建立环境资源补偿机制,促进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不仅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水电等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同时也是中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上游地,分布着众多国家生态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任务十分繁重。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为保护环境,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和牺牲。按照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西部很多地方将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这将给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为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尽早建立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加大对资源保护区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幅度提高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投入,让执行环境保护政策的当地居民充分享受实惠,激发其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相关专题:

    部委专题--财政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