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只有国家接管才能拯救美国银行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 02:51  第一财经日报

  一年前我曾预言,金融危机造成美国金融机构的损失至少有1万亿美元,甚至会达到2万亿美元。当时,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一致认为这样的估计太夸张,因为他们认为次贷危机的损失总共也就是2000亿美元左右。

  随着美国和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事情正按我的预言发展,银行所遭受的损失已经大大超出了次级按揭的范围,不仅席卷了次级、次优级和优级按揭,而且蔓延到了商业地产、信用卡贷款、购车贷款、大学教育贷款、工商业贷款、企业债、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国债,以及基于这些贷款的所有证券化资产。真的,自从我作出上述预言以来,美国各家银行的资产减值合计已超过1万亿美元大关(我所估计的下限),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高盛这些机构现在也开始估计金融危机有关损失将超过2万亿美元。

  不过,假如你觉得2万亿美元这个数额已经够巨大的了,那么我还有更惊人的预言:我创办的经济研究咨询公司RGE Monitor最新估计,美国金融企业所发放贷款的损失,加上它们所持资产(比如按揭证券)的市值缩水,最高将达到3.6万亿美元。

  上述损失总额的一半,也就是1.8万亿美元,将由美国的银行和证券经济公司来承受;剩下的一半将落到美国其他的金融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头上。今年秋天,美国各家银行的资本金总额只有1.4万亿美元,说明美国银行体系的资金缺口差不多有4000亿美元,换句话说,哪怕在政府和私人对这些银行重新注资之后,它们的资本金余额也还是零。

  要将银行资本金提升到危机前的水平,需要解决信贷枯竭问题,恢复私人部门的借贷活动,这得再花1.5万亿美元。所以说,美国的银行体系实际上已处于总体资不抵债的状态,而英国银行体系的大部分和许多欧洲大陆银行看来也是一样。

  对遭遇系统性危机的银行体系进行清理,有四种基本办法:1.银行资产重组+政府设立“坏账银行”购买有毒资产;2.资产重组+政府担保有毒资产,一旦发生违约由政府承担银行损失;3.由私人购买有毒资产+政府担保(美国政府目前的计划);4.由国家直接接管资不抵债银行,清理后再出售给私人(如果不喜欢“国字头儿”的说法,“国家接管”也可以叫作“政府代管”)。

  四种选项中,前三种都存在严重缺陷。“坏账银行”模式,由于不良资本的真实价值不确定,政府容易买贵了。甚至连担保模式都可能造成政府过度支付(或是过度担保——政府收到的保证金不足以支付担保费用)。

  “坏账银行”模式还会给政府带来管理不良资产的额外麻烦——在这方面它可不是行家。而财长盖特纳大而无当的方案想把剥离银行有毒资产和政府担保结合起来搞,结果弄得既不透明又过度复杂。难怪这个方案一经公布,就引发市场暴跌。

  由此可见,虽然听上去矛盾,但国家接管反倒是一种更易得到市场认可的解决办法:对于明显资不抵债银行的普通股和优先股股东权益,索性放弃;如果资不抵债的程度太深,无担保债权人的权益也可以割舍;但同时可以公平保护纳税人的利益。该模式也可以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管理难题——经过不良资产清理之后,把有政府担保的大部分资产和存款重新出售给一批新的私人股东(就像印地麦克银行倒闭案的解决办法一样)。

  有一些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过于重要,“大到不能倒”,所以往往需要以纳税人的高成本为代价对它们实施政府救助。国家接管模式也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真的,此类问题如今已变得越来越突出,因为按照目前的办法,一些本身已经病怏怏的银行不得不去接手那些病入膏肓的银行。

  合并“僵尸银行”就像醉汉帮扶醉汉——大家都站不起来。摩根大通接手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美国银行接手Countrywide和美林、富国银行接手美联银行的案例一再凸显了这个问题。通过国家接管,政府可以拆分这些金融巨怪,把它们卖给像健康的小银行那样的私人投资者。

  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瑞典正是通过一系列这样的举措成功化解了银行业危机,而美国和英国现在采用的办法,最后可能会产生一批日本式的“僵尸银行”——从未经过恰当的结构重组,信贷冻结了无止境。日本挨了整整10年近乎萧条的苦日子,原因正是没能清理好银行坏账。美国、英国和其他经济体现在正面临同样的危险,如果它们不能妥善应对,结果就会是多年的衰退和通缩。

  (作者为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RGE Monitor董事长。Project Syndicate供稿,介生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