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中国经济建设历程的回顾与联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3日 08:42  财政部网站

  陈东林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用这位古代先哲的论语回顾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得到三点联想,或者说是比喻。

   第一点联想:1949~1979年的“三十而立”,是经济的独立

  新中国诞生第30个年头的1979年国庆节,叶剑英在代表中共中央的重要讲话中宣布,尽 管历经坎坷,经过30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第一个“三十而立”——重点在独立。通过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道路,结束了旧中国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半殖民地经济历史,也拒绝了国际社会主义大家庭式的经济分工模式,其意义是巨大的。到1979年,中国自己设计、建立的工业体系 已经门类、部门比较齐全,更拥有了核工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等世界尖端科技工业。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工业体系和以其为支柱的国民经济体系,无论在管理上、规模上、配套上、技术设备先进性上,都远不能称之为现代化;国民经济中农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第三产业很不发达。所以,这个“三十而立”,根基尚浅,起点很低。

  第二点联想:1979年开始的“三十而立”,是解放思想的创立

  1979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折后的第一年,被人们称之为“改革元年”,成为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起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也出现过严重失误,使经济发展缓慢动荡,甚至一度倒退。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也出现过局部和短暂时期的经济过热,但总体上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地取得了稳定而高速的经济发展。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没有被国内政治风波所动摇,也没有被苏东剧变的冲击所迷惑,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路线,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可谓之“四十而不惑”。到新中国成立50周年,我们胜利完成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熟理论、政策和领导艺术。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就是经济建设规律。到2009年,共和国步入了第60个年头。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追求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这也可以比喻为“六十耳顺”,即自然地顺时势、顺国情、顺民意,与社会、大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第三点联想: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这个“三十而立”,是崛起的立,中国式道路的立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12·18”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中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疾风 知劲草”,摆在眼前最说明问题的是中国在当下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让世界经济学家开始深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他们所说的“北京共识”,是否能成为人类另一条现代化道路?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立,是一个道路的立,是告别师从西方的学生心理开始独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立。

  胡锦涛总书记在“12·18”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 义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他还说,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在这里,共和国前30年经济奠基和改革开放后30年经济腾飞的宝贵经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当代中国史研究》

    相关专题:

    部委专题--财政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