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避免卫星相撞需国家间协作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3日 03:40  第一财经日报

  对话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

  许可新

  《第一财经日报》:美俄卫星相撞,您感到意外吗?

  焦维新:并不意外。虽然卫星相撞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情,但毕竟现在太空中的卫星和太空飘移物越来越多,总有可能会相撞的。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卫星变轨等直接因素,您认为此次造成“太空交通事故”的深层原因在哪里?

  焦维新:如果我们建立了国际合作机制,及时通报卫星失效、轨道变化等情况,可能这次卫星相撞就可以避免了。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并没有建立起这种协作机制,基本上是各国管各国的,没有实现信息共享。

  《第一财经日报》:人类应该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种卫星相撞的悲剧呢?

  焦维新:首先,当然还是要加强观测,对卫星的分布特性和运行轨道变化进行研究,减少撞击危险性。而从长期来讲,则一定要建立国际的合作机制。

  此外,还有这么几种办法。比如说,在卫星失效前,就让它自行陨落。打个比方,一颗设计寿命4年的卫星,到接近4年时,不要等到它一点动力系统都没有,不妨主动让其减速进入大气层,使其烧毁。这样,减少一定的卫星寿命,但却带来共同的利益,减少太空碎片。

  也可以将高轨道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提升到4万公里左右的高度。这样,虽然卫星没有进入大气层,无法回收,却可以避开3.6万公里上空这个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最为拥挤的地方,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卫星相撞。

  《第一财经日报》:有人说,还可以从提高卫星的机动性上入手,您怎么看?

  焦维新:提高机动性这一点,并不非常现实。特别是越高轨道的卫星,质量本身就比较小,不可能为了躲避碎片,还带着很多燃料。当然,如果说的是载人航天器,现在已经做到了。

  《第一财经日报》:将来类似的撞击事件会不会越来越多?

  焦维新:是的,随着太空碎片密度的增加,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也会越来越高。但具体到卫星和卫星相撞,几率还是很低的。人类进入太空已经50多年了,到现在也是第一次,说明概率仍然是很低的,就算再增加几次卫星相撞,我们仍然可以说这个概率很低。

  《第一财经日报》:为什么已经退役的俄罗斯的卫星仍然还在空中?

  焦维新:现在,只有两三百公里的侦察卫星才可以实现回收,其他卫星都不回收,技术上也达不到。这些卫星退役后只能停留在空中,时间长了,也可能解体,或者被其他碎片撞成更多的碎片。

  《第一财经日报》:说到碎片,两颗卫星撞击之后,形成了许多碎片,这些碎片到底有多可怕?

  焦维新:太空碎片最主要的危害在于撞击航天器。轻则打伤帆板等外部器械,重则直接撞毁。现在,尺度在10厘米以上,环绕地球的太空物体总量达到1.3万多件,不过这个数字除了碎片,还包括各类航天器、报废航天器等。而尺度越低,数量就越多,但具体有多少,目前国际上也没有确切的数字。

  《第一财经日报》:这些碎片中,哪些最具威胁?

  焦维新:从撞击危险来看,1厘米以上的碎片,对于航天器都是致命的武器,1毫米以上的一般不会立刻把航天器撞坏,但会撞出伤口。不过,碎片越小,撞击概率越大,一直撞下来,航天器也吃不消。

  《第一财经日报》:随着太空碎片的逐渐增多,会不会对太空发展后进国家参与太空开发和竞争带来负面影响?

  焦维新:那倒不至于。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虽然撞击风险在增大,但并不意味着卫星上天就会被撞,卫星撞击到目前为之仍然是偶发的小概率事件。但随着卫星数量增多,撞击概率肯定会越来越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